賴青松畢業於日本岡山大學環境法碩士。是「青松米穀東俱樂部」發起人,「慢島生活公司」共同創辦人。長期關注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間的平衡,2000年選擇到宜蘭展開半農半X的實驗生活。2013年,協助倆佰甲新農育成平台成立。2019年,出任慢島生活公司負責人,開始以商業模式打開城鄉反向移民的通道。楊文全則是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博士。「倆佰甲新農育成平台」發起人。務農期間曾任宜蘭縣政府農業處處長。
本書從穀東俱樂部,到倆佰甲,再到慢島生活,記述一路以來,以半農半X為主軸,貫穿二十年的深溝村新農社群生活演變脈絡。作為先行者,賴青松與楊文全不斷披荊斬棘,持續解決困境,點滴經驗累積,足以作為意欲實踐生活理想者的重要參考。
2013年春天,老天爺給倆佰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設法達成兩甲半水田的耕作。由於當時我還兼職從事農村規劃工作,無法獨力照管如此規模的水田,因此很自然地,我開始遊說所有遇到的人,大家一起來種田。倆佰甲有兩甲半水田需要找人耕作的消息,也因此開始迅速地在宜蘭的小農網絡圈流傳。
找到自己的田區
當時,正好有一些已移居宜蘭的外地人,正在尋覓耕作田地,在得知消息後便主動找上倆佰甲。結果,共同參與倆佰甲第一年耕作計畫的小農,合計有十一位。
其中,除了我之外,有五位小農從這兩甲半的水田中,找到自己喜歡的田區並接手管理,這部分私田的面積合計為一甲兩分地。剩下的一甲三分地,經過討論之後,劃為倆佰甲的公田,由所有加入組織的小農共同承擔管理責任。而公田的巡田等例行工作,主要由我及另外兩位小農負責。因此嚴格來說,在倆佰甲的第一年,我沒有自己私人管理的田區。
協助新農夫進場
就這樣,在夥伴們相互協助的情況下,倆佰甲度過了一個繁忙而美好的春耕季。農忙期間,每個人除了忙著照顧自己的田地,也會去幫忙其他人解決個人田區的困難。最常見的就是秧苗遭受福壽螺的嚴重危害,此時缺秧的災區就需要夥伴們的強力支援。
我的習慣是在巡完負責的田區之後,再到其他夥伴的田區轉轉,如果對方正好在田裡工作,我會下田幫忙或是在田邊聊聊。這個春耕的經驗對我而言是美好而快樂的,也發現開心種田的祕密在於有同好的陪伴。於是,在春耕農忙告一段落之後,我再次找上賴青松,表達願意以倆佰甲平台之名,繼續推動協助新農夫進場的工作。
「烏合之眾」的天團
2013年賴青松曾在耕作筆記上,以「天團」來形容倆佰甲這群新農。從這個譬喻來看,表示他其實並不十分清楚這群人究竟在搞些什麼。不過,這麼一群臨時起意的「烏合之眾」,不僅克服各種困難,完成耕作他所託付的兩甲半水稻田,甚至在稻穀收成的那一天,倆佰甲還租下了位於深溝村中心位置的廢棄碾米廠,作為最初的稻穀存放空間。
這個碾米廠已閒置十年以上,賴青松三不五時就會帶著有興趣在深溝租房子的朋友來看這個空間,可惜都因為不適合而做罷。而倆佰甲成立的第一年就租下這個空間,不僅讓賴青松刮目相看,同時,對他而言,這也代表新農夫的集體力量,開始正式在深溝村亮相。
觀諸發展過程,倆佰甲作為一個新農育成平台,顯然並非事前規劃的結果,而是在我試圖解決手上田地過剩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實現了!而且我做這件事情時非常快樂,能力上似乎也足以承擔。就這樣誤打誤撞,我很快地找到一件自己樂於投入的農村公共事務。
成功案例「小間書菜」
回顧最能彰顯平台功能的案例,非「小間書菜」的江映德莫屬。江映德一家在2013年一月來到宜蘭,想要留在當地種田。當時,江映德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跑遍宜蘭尋找可耕的農地。
他幾乎試過了所有的可能,包括直接與田裡的老農、廟前的老叟攀談,拜訪代耕業者、育苗場、農會及鄉公所等,但都無法得到肯定的答案。他還曾經找上賴青松,結果也碰了一個軟釘子。
賴青松事後解釋,他當下沒有答應幫忙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看到江映德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太太還在台北廣告公司通勤上班,擔心他沒有辦法支撐下去。最後,江映德找到了倆佰甲,他的太太彭顯惠即在倆佰甲的臉書粉絲頁留言詢問。
種田還開書店
2013年3月底,倆佰甲的春耕季已近尾聲,年紀輕輕卻滿頭白髮的江映德,抱著不到一歲的幼兒出現在我面前,我二話不說就帶他去看田地。其實當時他想找的是菜園,我卻積極推銷尚未插秧、最後僅存兩塊五厘地的迷你田區。
他回家考慮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決定接手其中一塊,這成為了後來「小間米」的第一塊稻田。很快地,由於彭顯惠運用我們租下的碾米廠三分之一的空間,開辦二手書店「小間書菜」,同時銷售農產品,經媒體大幅報導,小間米很快地打開了市場,第二年的耕作面積就超過兩甲以上。
追求並實現自己的理想
對當時的我來說,只要能夠幫忙消化倆佰甲手上過多的田地,任何人都非常歡迎。畢竟當時我也是第一年的新手,完全沒有耕作的經驗值,心裡也沒有任何篩選農夫的標準。半年之後,賴青松才告訴我,我把進入農村種田的門檻降低了。
平心而論,新農育成平台只是我個人開始種田之後,所找到的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從來都不是倆佰甲的共同目標。其實這也很正常,因為每個加入倆佰甲的夥伴,都有各自強烈的夢想,每個人都想要追求並實現自己的理想,在這樣的狀況下,倆佰甲本身是很難形成共識的。
而在現實面,就在倆佰甲第一年割稻的前夕,由於內部成員對於組織運作認知的落差,幾位小農便決定退出倆佰甲。此後,倆佰甲就在我的主導下,與留下來的成員們共同協作,正式朝向新農育成平台的方向發展。(昀恬/輯)
《半農理想國》
作者:賴青松, 楊文全(「倆佰甲新農育成平台」負責人)
出版社:遠流
其他書訊:
《ADKAR》
作者:傑夫.海亞特
出版社:華茂科技
ADKAR 模型改變了我們對管理變革時關於人的層面的看法,並為協助您在變革中取得成功提供了強大的基礎。經過超過14 年的企業變革研究,ADKAR 是將變革管理工作整合成一個簡單的、以結果為導向的模型的整體分析。該模型將變革管理的各個方面聯繫在一起,包括準備評估、倡議、溝通、輔導、培訓和阻力管理。所有這些活動都被置於一個架構中,並以需求為導向為個人和組織實現變革。
傑夫.海亞特是Prosci研究中心的總裁也是變革管理中心的創辦人,解釋了模型的起源,並探討了驅動 ADKAR 的每個元素的起因。學習如何在組織中建立認知(Awareness)、創造渴望(Desire)、發展知識(Knowledge)、培養能力(Ability)和鞏固變革(Reinforcement)。
《台灣八○》
作者:王俊傑(北美館館長), 黃建宏(北藝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及關渡美術館館長)
出版社:黑體文化
本書是對於台灣八○年代感性意志的地誌學進行了初步描繪,示範性地標示出更多回溯到社會關係與歷史關聯性的節點,並嘗試凸顯出八○年代如何同時顯現出對於台灣整體發展和台灣特質匯集的重要性與不可取代性。而這個「前全球化」與「前資訊社會」並俱,並衍生出各種協作、實驗、融合和斷裂,以及激昂的個體能動性的不可取代性。
了解台灣八○年代文化狂潮的集錦之作!從跨領域關鍵詞池與關鍵詞群描述所添補之關鍵詞,區分人名、團隊、作品、展演計畫、事件、媒體,在364個關鍵詞的基礎上,進行書衣海報上的同心圓疊層圖繪製,並選取出交集度最高或具跨領域代表性之八○個關鍵詞,進行詞條書寫與研究開展。
《Pâtissier法式甜點新顏值》
作者:陳星緯
出版社:和平國際
天母全統西點第二代陳星緯,家裡經營的是麵包事業,讓他不只麵包做得好,還另外專攻甜點。在台灣先歷經亞太會館、喜來登飯店的甜點工作,更參與了W Hotel的開幕,卻有了更遠大的目標,朝世界前進。
因此離開了台灣飛往法國學藝,這一離開就是八年,並師承世界甜點大師Yann Brys,經過了巴黎進修後,回到台灣接管家裡的麵包店,但對於甜點的熱愛,還在。走了法國一圈,學習了更多對於食材的認識,還有更重要的甜點發想與創意,在他的絕對味覺之下,研發了更多不絕對的甜點,讓每一次製做甜點,都是種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