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勝利」不該太過張揚?

陳敦源 2022/12/15 18:05 點閱 2746 次

最近正是世界盃足球賽的高潮中,前幾天看見NBA報導,鵜鶘與太陽在去年的季後賽的激烈比賽中結下了一些心結,今年主力選手Zion傷癒上場表現不俗。

上週末的比賽,最後5秒鐘鵜鶘126比117領先,勝利幾乎到手,Zion接獲隊友傳球,這時太陽隊已經承認敗選而不防守了,照NBA慣例鵜鶘隊應該將五秒鐘拖過去就可以迎接勝利來到,但是Zion快速運球到籃框前,以一個360度旋轉的灌籃結束比賽,引起太陽隊的不滿,差一點引起衝突。

運動家精神是種社會契約

越來越文明的人類,仍愛看競賽場上激烈的較勁,個人與場上的輸贏同步波動是一種刺激的娛樂,不過,比起羅馬競技場上的輸贏就等於生死比起來,現在的競技場上除了可以看見精彩的競爭之外,也是展現「運動家精神或風範」的時刻,類似孔子所說的:「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員工魯蛇組

事實上,如果將運動場上的輸贏帶進我們的工作場域中,狀況似乎也是相同的。昨天吃晚飯後的休息時間,無意看見一個2011年好萊塢黑色喜劇電影「老闆不是人」,裡面描繪三個員工碰到三個惡劣的老闆所引發的故事,如果我們說,老闆這個在工作生涯中可以算是一種「勝利組」,但員工不能說一定就是「魯蛇組」。

但是總是會在老闆的轄管範圍之下,在過去缺乏勞工權益的法規時,員工真的就會像是奴工一樣的魯蛇,當然,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化,這樣的勞資關係一樣違反社會契約。

社會責任拋諸腦後

如果回到自己所處的學界,因為外部績效標準的要求(大學國際評鑑),這個社群中也漸漸產生追求「(學霸)勝利組」的績效迷思,將知識生產的原初社會責任拋諸腦後;不論是學位高低可以比,同樣學位的學校名聲也可以較量,連論文發表的點數也可以拿來攀比。

為何勝利不該過度張揚?從個人來說,這是尊重社會契約的表現;從制度來說,NBA的賽事設計,一個球季不包括季後賽,每個球隊都要打完82場比賽,一場比賽的輸贏對於最終的冠軍影響不大。

勝利可能帶來墮落

不過,這一年來美國與中國的某些名校與科系,倡議廢除大學排名的商業活動,我個人認為排名當作短期的自我績效評估是好事,但是,這個排名固著化之後,對於整個高教系統或是頂尖學校往更高規格的創新前進,反而未必是好事,因為,勝利帶來的,可能是更多的求勝意志,也可能是「比下有餘」墮落的開始。

生涯即人生,如果只將激勵進步的手段當作人生的目標,是一種「目標錯置」,最終會弄得自己嫌貧愛富、眼高手低,越優秀的過去導致越墮落的未來,那麼勝利就不是一個正向的激勵手段,而是自我與系統崩解的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