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城市學》

醒報編輯 2022/12/15 19:18 點閱 2613 次

在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於2018年3月介達331萬餘人(占總人口14.05%),已正式成為「高齡社會」。

老人住宅、老人安養照護之需求逐年增加,未來如何因應高齡社會所產生的衝擊,為使臺灣朝向高齡友善城市與TOD環境永續發展,尚有諸多議題皆值得再加以深入探討。「老去」是每一個人都將會經歷的過程,尊重他們的決定和生活方式選擇,促進他們融入社區生活的所有領域,是很值得思考與努力的目標。

根據2019年聯合國全球人口展望資料顯示,目前全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總人數9%,直至2050年將翻倍成長至超過17%,且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全球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7億人,直至2050年將提高到20億人,而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提升近四倍之多。

低收入國家也開始高齡化

針對高齡議題早在2002年聯合國馬德里老年國際行動計畫中,便已將其列為三大優先考量的領域之一,尤其高齡者活動易受土地使用模式、交通運輸系統、居住環境變化、安全性、可及性與連通性等要素影響,可見對於生活環境的規劃與設計更應重視高齡者需求,如高齡友善的大眾運輸系統與居住環境等,皆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從各國觀察,法國近150年來適應60歲以上人口比例從10%到20%,然而,巴西、中國和印度等地卻只花20年時間,人口快速老化。過去國家的人口分布向高齡化的轉變,始於高收入國家(如日本30% 的人口已經超過60歲),但目前經歷最大變化的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也開始快速地高齡化。

高齡者住宅問題

高齡社會隨之而來的即為高齡者住宅問題,如以荷蘭為例,據游千慧研究指出荷蘭大部分的老人家傾向想要留在自己熟悉的居住環境,不願搬遷至老人安養中心,因為他們想要維繫既有的社交關係,提高自己對日常生活的掌控。

荷蘭市政府於是推出與當地的住宅組織合作,在原社區提供位於一樓或二樓的公寓給老人家居住,並協助更改內裝設施,讓居住空間更適合老人生活。老年者有優先承租權,因此更能照顧在地老化之需求,對國家而言則可以省去安養中心設置的預算,創造雙贏局面。

目前世界主要國家的老人照護政策,在地老化已是主流之一,讓老人在其生活的社區中自然老化,維持其自主及自尊,使高齡者擁有快樂及生活品質。

5個優先行動領域

根據《世界衛生決議》,世衛組織正在制定一項全面的《全球高齡和健康戰略和行動計畫》,並在現有活動的基礎上,提出5個優先行動領域。

一、致力於健康高齡化。需要認識到健康高齡化的價值,並持續承諾和採取行動,制定政策,加強高齡者的能力。二、衛生系統與高齡人口的需求相協調。衛生系統需要更好地圍繞在高齡者的需要和偏好進行重組,旨在提升高齡者的身心需求,並整合生活環境和健康護理。該項行動亦可加強以人為本的高齡城市規劃。

三、開發提供長期護理的系統。所有國家都需要長期護理制度,以滿足高齡者的需要,需要發展—從無到有—治理系統、基礎設施和工作力能力等。如世衛組織的長期護理工作與提高全民健康覆蓋面、解決非傳染性疾病以及發展以人為本和綜合衛生服務。

有利於高齡的世界

四、創造適合高齡者的環境。這將需要在所有政策和各級政府中採取行動,打擊年齡歧視,實現自治,支援健康高齡化。這些活動是世衛組織在過去十年中為發展有利於高齡者的城市和社區而開展的工作,包括發展全球高齡友好城市和社區網絡,以及建立一個互動資訊共享平臺「有利於高齡的世界」。

五、改進評估、監測和解析。對於廣泛的高齡化問題,需要重點研究、新的指標和分析方法。這項工作建立在世衛組織為改善衛生統計和資訊方面,所做的廣泛工作的基礎上。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卻使高齡者逐漸成為弱勢,不僅如此,科技亦並非絕對使高齡者感到舒適與方便。為協助高齡者獨立生活,生活空間的規劃與設計,如友善的大眾運輸系統,則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亦顯示出高齡者於日常生活中特別需要友善且便利的生活環境,以彌補由於社會與自身生理變化所帶來的不便。

更符合高齡者的需求

此外,為因應全球高齡化對未來社會可能產生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已制定出三大策略:

(一)預防慢性病的產生;
(二)改善有益於高齡者的醫療環境;
(三)建立高齡友善的生活環境。

由此可見,高齡化現象已成為全球趨勢,而在都市化高度發展下,未來高齡化趨勢必更為加劇,屆時如何改善城市狀況,使其能更符合高齡者的需求,進而影響高齡者生活模式,並營造出高齡友善的都市環境,將成為世界潮流。

大眾運輸導向發展

近年來,世界各國已將「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OD)」,列為主要因應策略之一,並視為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整合的新都市發展模式,其TOD設計理念,在當前不僅能保護自然環境,使都市朝向低碳化發展,並同時活化產業、增加就業機會,更能成為未來高齡社會的因應對策。

從高齡者之旅運行為可發現,其在從事各項活動時,皆需仰賴交通工具以達到目的,而WHO經由33個城市實證亦指出,大眾運輸有益於高齡化城市的環境發展,並強調需加強高齡者與群眾的互動,以促進老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進而改善高齡者弱勢問題,最後提供更多的公民參與就業機會,進而呼應TOD將成為因應高齡社會的有效策略之一。

高齡友好的城市

再者,從國外對於大眾運輸建設與環境營造觀之,已開始著手並致力於朝向高齡者需求為導向的觀點,藉由提供足夠的設施,以滿足未來需求,如Ronald與Parasuram 等人研究提出,大眾運輸設計不僅應提供硬體設施,更需對於高齡者之交通行為,並以身心機能與需求特性為導向,如此方能使社會維持永續發展;Boschmann 亦指出,TOD 步行環境與設施的舒適性,會明顯影響著高齡者使用大眾運輸的意願。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7 年提出「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指南,提出「對高齡友好型城市」的設想,建立在世衛組織積極的高齡化框架的基礎上,積極高齡化是指優化健康的過程,以便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生活品質。

身處一個對於高齡友好的城市,從政策、服務、環境和結構正面等也都支持人們邁向高齡,因為認識到高齡者具有各種能力和資源,對與高齡化相關的需求和偏好做出切實的預測和回應,尊重他們的決定和生活方式選擇,並致力於融入社區生活的所有領域。(昀恬/輯)

《高齡城市學》
作者:李家儂(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主任)
出版社:五南

其他書訊: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
作者:關中(曾任考試院院長)
出版社:時報出版

本書討論分析美國在後冷戰時期的外交政策,偏重在美國戰略上的失敗,使美國享有的「單極時刻」在不到20年的時間便被消耗殆盡,不僅如此,還走上衰退,「大美和平」也只能曇花一現。

關中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副教授、台灣大學兼任副教授、淡江大學講座教授、中國政治學會祕書長、亞洲與世界社董事長、民主基金會董事長、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內政組召集人、美國研究學會理事長、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考試院院長。

《關於愛的一切》
作者:貝爾.胡克斯(女性主義理論家)
出版社:遠流

「愛」這個字大多被定義成名詞,要是我們把它當成動詞,就可以更充分地愛。
現今許多人對愛充滿懷疑與嘲弄,想要愛,卻不知該怎麼愛,使得「無愛」比「愛」更常見,導致人際疏離、社會分裂。只有愛能治癒傷痕。如果我們真的想創造有愛的文化,就必須改變思考方式,採取不同的行為。

本書仔細思索了愛的日常實踐,以嶄新的方式來思考愛的藝術,貝爾.胡克斯為美國學者、作家、女性主義理論家、文化評論家,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博士。出版過四十多本書,包括文化評論、回憶錄、詩集及兒童讀物,寫作涵蓋愛、性別、種族、階級、靈性、教學及媒體等主題。

《不疲勞的登山術》
作者:野中徑隆(山岳嚮導)
出版社:楓葉社文化

登山訓練就好比武道,而專業的武者會講究「心、技、體」這三項素質。「心」是判斷力,「技」是技術力,「體」代表體力;最後再加上「備」,也就是裝備力,這就是登山首重的四項能力。擁有這四大技能,剛入門的新手也能以最好的效率,不疲勞且安全地登山。

野中徑隆以神奈川縣為據點,在富士山、八岳等地提供嚮導服務。不僅在首都圈舉辦「爬山步伐講座」,亦曾受邀參與NHK的「日本百岳 富士山」節目。夏季的導覽主要從須山口一合目開始,可以接觸到山岳的歷史與大自然;春秋季是山麓的大自然散步行程,冬季則是雪山健行,全年皆提供嚮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