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台灣針對交通意外資料的蒐集太少,很難全面改善交通!」馬里蘭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張金琳13日在交通部研討會表示,國外對於交通意外的資料蒐集非常詳細,對意外發生原因分類十分明確,他建議政府要訓練專責交通安全的研究團隊,並透過立法、教育保障行人路權。
機車、高齡死亡需改善
交通部13日舉行《道路交通安全科技發展與政策願景研討會》,開場時由交通部長王國材致詞表示,1到9月交通意外事故比去年同期增加6%,近年來在交通意外上,酒駕防制比較有效果,但在機車族、高齡族車禍死傷方面還要多努力,希望透過研討會蒐集更多意見,以改善我國交通安全。
張金琳說,台灣的交通亂象因CNN先前的報導而放大,但改善交通不只是要用先進科技,也要針對在地狀況選擇最適當解。以美國為例,只要交通事故有人死亡,相關資料都要從州回報到聯邦政府,政府有專門的資料庫進行蒐集與彙整。
嚴定交安標準
他指出,蒐集資料可以用「Mega City」的層級,如北北桃或中部設立蒐集資料的團隊,針對車禍當下的資料,車主的狀況搭配研究。另外,張金琳認為,要建立嚴格的交通意外認定標準,降低法官在交通事故判決中自由心證的空間,以減少民眾對於交通安全認定的爭議。
「高鐵、北捷都有良好的搭乘文化,道路安全為何不行?」張金琳直言,台灣人只要進入捷運就會乖乖不吃東西,顯現法律執行與教育的重要性。他說,交通安全不只是交通部的事情,也需要教育部、法務部等部會的配合。
建立事故團隊
最後,他建議要培養交通安全的專業團隊,協同警察行動,警方負責執法,該團隊則負責鑑識、調查。另外,張金琳呼籲交通部推動全台灣多事故路口路段系統性改善與行人安全改善的專案,並深度了解先進國家的科技與非科技對策,「丹麥都可以讓腳踏車作為交通主力,台灣也不必急著淘汰機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