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阻止地層下陷 是政府首要挑戰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2/12/07 13:26 點閱 2522 次

近日臺灣醒報(11/29日)及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12/1日)都報導了一篇有關全球沿海城市地層下陷的研究,顯示大多數的城市,地表下沉的幅度竟然大於海平面上升的速率,將會成為洪澇加倍肆虐的高風險地帶。

全球沿海下陷普遍

今年3月底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的論文,利用衛星觀測數據及干涉合成孔徑雷達分析方法的優異性,探討全球99個沿海城市在2015~2020 年間的高程變化,是首個可以覆蓋大範圍、快速識別下沉區域、提供更大的空間分辨率的研究,也是監測沿海沉降的最佳工具之一。

該研究明確指出,地層下陷在世界各地的沿海城市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有三分之一的城市下陷速率每年高於1公分,下陷率最快的城市以亞洲最多,包含中國大陸的天津、上海,印尼的三寶瓏、雅加達,越南的胡志明、河內等;臺北也列名亞洲前20名之內。

土地負重加速下陷

這份研究清楚的勾勒出當前全球沿海城市面臨的困境:因水資源的調配失衡,促使地下水成為日益重要的救急水源,造成超限汲用,加上城市發展讓土地負重增加,以至於加劇土壤的壓實作用,造成地層下陷。更麻煩的是,氣候暖化使得全球海平面上升加快;一方面海水不斷上升,另一方面沿海城市又持續下沉,一升一降的加成影響,當然成為沿海城市未來永續發展的可怕惡夢。

這個全世界臨海國家都要面對的重大課題,正在衝擊我們的臺灣。該篇論文提到臺北盆地的年均最大下陷率約為0.9公分,與水利署觀測的1.4公分相當接近。然而,臺北盆地卻不是臺灣最嚴重的下陷區;以水利署地層下陷防治資訊網2021年的數據來看,西南部的雲林(7.8公分)、嘉義(5.5公分)、彰化(4.9公分)、屏東(2.9公分)都遠遠超過臺北,甚至高於全球絕大部分的沿海城市,這些西南沿海地區更是我們的大患。

臺灣西南沿海受衝擊

地下水長期超限使用,正是臺灣地層下陷的主要因素。臺北盆地自1980年代管制抽取地下水,地下水位逐年回升,下陷的情形已經趨緩。然而西南部的地表水源供應不足,地下水超抽情況仍然沒有顯著改善,以致地層下陷情形還在延續,不但成為每年豪大雨時期的淹水重災區,還波及高鐵彰化至嘉義段的營運安全。

除此以外,目前臺灣西南沿海的海平面上升率是世界均值的2倍。自2019年至今,全球海平面的上升率已達0.6公分/年,由於暖化的影響,兩極冰原融消加速,預計到2040年海平面上升率將升高至1公分/年以上,可以想見屆時我們將要面對的壓力會有多大!

這項研究正是給我們最嚴肅的警告,臺灣的西南沿海地區若以目前的速率繼續沉陷,不單會擴大洪澇的災害,加劇土地的淹沒範圍,更會導致沉重的經濟損失。政府必須加強監測的行動,制定強而有力的政策,優先阻止地層的下陷,並因應海平面加速上升的影響,降低所有可能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