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以經濟依賴觀點 做城市治理的基礎

戴肇洋 2022/11/03 12:42 點閱 2386 次

依據資料統計顯示,2017年之後台北市人口不斷遷出,預估2022年底將會從2021年底252.4萬人下降至250萬人以下。由於此一「脫北」潮流呈現於國內首善之都的台北市,不禁令人聯想,台北市是過去以來民眾,尤其年輕族群追逐人生夢想的都會,近年卻又選擇遷出,是否反映此地不再是安居樂業的地方?

居住不易而「脫北」

從政府相關部會公布的數據似乎顯示,台北市已成為謀生辛苦、居住不易的城市,不論是在生活負擔上,抑或是在購屋壓力上,皆在六都之首;相對在薪資所得成長,以及環境空間享受,都不如其他地方。這些現象似乎是近年部分民眾選擇脫離的原因,特別是從20到39歲的青壯人口,遷出之多、外移之速,前所未見。

雖然我們無法否認上述事實,但在此同時,這些以偏概全的數據是否與實際之真相有所脫節?依據《地方制度法》第15條所規定的台北市市民,係指設籍登記於台北市的「居住人口」,造成至少超過百萬並未設籍,卻又工作、生活於台北市的民眾,無法納入台北市人口加以計算。

依賴人口遠超居住人口

這些現象,或許從長期台北市勞保人口及交通運量等「經濟關聯」數據的變化加以觀察可以發現,其實日間人口不斷增加,相對夜間居住人口則是大幅減少。亦即以「經濟關聯」的「依賴人口」加以解讀,此一真相無疑顛覆上述所指稱的「脫北潮流」。

在學理上所謂「依賴人口」,並非長期居住或短期觀光往來人口,而是因就學、就業需求,而與特定地方產生具有密切關聯之人口。在此一概念下,如果從宏觀區域的角度,以國家首都之視野,或許可以將「北北基桃」形塑為一個生活圈,台北市為「核心城市」、周遭城市為「衛星城市」,讓生活圈的人口呈現日間向心移動、夜間則是離心移動。

應從經濟角度規劃

此似乎意味著1990年代之後,政府在國家治理思維上,不論是國土利用的規劃、基礎建設之推動,抑或是產業發展的布局、資源最適之配置,經常因政黨私益而從「政治」的立場切入,以狹隘的「居住人口」的變化為依據,忽略從「經濟」之角度著手,以寬廣的「依賴人口」之連結為考量,導致許多美好公共政策卻又呈現出支離破碎之現象。

另一方面,此一概念卻也同時提醒政府,未來在政策選擇上,必須秉持以國家整體發展規劃為出發,如此長期以來所存在的中央地方財政劃分,例如統籌分配稅款等爭議,甚至相鄰行政區域之間糾葛,例如交通、環境、防災等協調,皆可藉此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