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資本主義》

醒報編輯 2022/11/02 19:22 點閱 2542 次

「資本主義」這個工業革命就出現的名詞,和現在的你我有什麼關係?不管喜愛或討厭,我們和資本主義脫不了關係——你有存款或是股票,就或多或少擁有「資本」;你有工作、領薪水,就是勞動市場裡的「勞工」;誰都免不了買東西,也就是身為「消費者」——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過著資本主義的生活,大小事都受它影響,甚至身份被它定義。

不過,包括許多經濟學家在內,多數人都搞不清楚資本主義究竟是什麼。《一本書讀懂資本主義》是由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喬納森‧波特斯為大眾讀者所撰寫,曾於2016年榮獲《金融時報》年度經濟類最佳書籍,口碑及銷售均佳,不僅風行英美,同時授權葡萄牙、義大利等多國。

何謂資本主義?這個名詞從何而來?該如何定義,才能闡釋這麼一個非常無定形、被用來描述如此廣泛的國家與制度的概念?你對這個疑問的回答可能明顯揭露你本身的政治與經濟理念。

什麼是資本主義?

柏林圍牆倒塌後不久,1991年《華爾街日報》宣佈:「現在,我們全都是資本主義者。」該報說,資本主義已經打贏兩場戰役,其一是理智與理論的論戰:除了資本主義,沒有別的重要、有條理的哲學理論能夠組織一個現代經濟;其二是政治論戰:近乎這世界的每一個國家現在要不就是完全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體,要不就是其政府與社會或多或少程度地朝這方向邁進。

沒有任何一個特徵可以定義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是指生產方法與工具的所有權嗎?但看看中國過去二十年,堪稱最佳地例示了資本主義的活力與改變力量,但是政府的掌控及干預仍然很普遍。或許,可以把資本主義定義為由市場來平衡供需及分配資源的一種制度,可是在有資格被稱為現代資本主義理論與實務誕生地的英國,醫療保健服務和小學與中等學校教育是免費的,在這些領域,任何種類的市場力量只有有限的角色。

或者,資本主義涉及限制政府對資源的直接控管――亦即限制政府在課稅與支出上的角色?若然,那麼,何以二十世紀幾乎所有已開發國家的政府支出佔總產出的比例都大增呢?雖然,過去二十年間,這個比例持穩,但也沒有降低,似乎也沒有理由可以預期這個比例將在未來降低。再者,其他國家的發展推進時,它們的政府的規模與範疇通常也增大。

矛盾的自由

或者,資本主義是一種讓企業能夠選擇生產什麼及如何生產、讓消費者能夠選擇消費什麼及如何消費而不受政府干預的環境?可是,在經常被視為資本主義經濟典範的美國,從舞蹈教練資格,到一州的某座葡萄園能否出貨葡萄酒給另一州的一個飲酒者,很多經濟活動是受到管制與規範的。就連最反對政府方案與課稅加稅的政治人物及施壓團體,似乎也明顯不關切對自由市場的這類限制。

不過,儘管有這些種種的矛盾,儘管世界各地經濟體的運作方式仍然存在很多的差異性,所有這些國家仍然可以被允當地稱為「資本主義國家」。

你是個資本主義者嗎?

你擁有股票嗎?就算你未直接擁有任何股票,你可能參加一個至少部分投資於股市的退休基金,或是在銀行裡有存款,因此,你擁有一些金融財富,亦即你擁有一些資本。同時,你可能也是個工作者,或是直接或間接地仰賴一工作者的薪資――我們多數人都是。同時,你一定是個消費者。

所以,除非你生活於一個完全自治、自給自足的社區,否則,你是個資本主義體系裡的全面參與者。這可說是馬克思的思想與理論出錯之處,他會把我們完全歸類於這其中的一個角色,但事實上,我們以多種方式和資本主義互作用,這些互作用絕非全都是經濟性質。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和資本主義有這種矛盾關係,通常,我們既不喜愛它,也不討厭它,但我們絕對是過著資本主義的生活。

資本主義與私有權

那麼,資本主義究竟是什麼?該如何定義,才能闡釋這麼一個非常無定形、被用來描述如此廣泛的國家與制度的概念?資本主義本身是一個相當奇怪的名稱,十九世紀時的經濟學家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堪稱是與這個概念最密切相關的人,他更喜歡談論「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capitalistic mode of production)。

在馬克思看來,這種模式的特徵是:生產工具的私有權(private ownership),勞工階級供應支薪的勞動力,生產活動創造的「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歸屬於業主。我們將在後文中看到他的更多思想。

供給需求的互作用

在我看來,資本主義體現一種制度,在此制度下,大部分的生產工具的私有權是經濟體系運作方式的核心,這些私人業主可以集體或個別地決定要因應他們面對的經濟誘因而生產什麼。是以,生產什麼及消費什麼的結構,很大程度上不是政府決定的,而是股東、企業管理階層、以及個人個別或集體作出的決定。前面提到的所有國家,甚至中國,現在都是如此。

不論好壞,過去幾個世紀已經證明,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互作用(亦即生產與消費之間互作用)是形塑我們的社會發展的一股極大力量,政府及其他力量可能介入,左右與限制我們的選擇、誘因、與決策,但說到底,最重要、且定義資本主義的,仍然是供需面的私人決策。

勞動力與剩餘價值

把我們的經濟制度稱為「資本主義」,相當具有誤導性。事實上,它的定義性特徵與其說是資本的存在或資本的重要性,不如說是資本與勞動力之間的關係,更確切地說,這兩者如何結合,以及誰獲得利益。

在工業時代之前以農業為主的農村社會,多數人要不就是自家土地或他人土地上的農業勞動者,要不就是自僱者,主要的生產要素是勞動力及土地,生產活動創造的價值大多歸屬生產它的人,或是被君主、貴族、教會、或這三者結合起來控制的政府取走。這種制度被稱為封建制度。

不對稱關係

但是,貿易以及尤其是工業化與大量生產模式的興起,帶來了改變,現在,生產東西通常需要資本與勞動力。舉例而言,本書並非只是我個人的勞動力的成果,也是出版公司的許多員工的勞動力的成果,也需要電腦來打字與處理,紙本書還需要付印。因此,跟多數產品一樣,它結合了資本和勞動投入要素。

不過,在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組織原理之下,這關係是不對稱的。廠商提供與擁有資本,銷售產品,取得營收,工作者只領取工資,支付完員工工資及其他成本後,剩餘的全留給廠商及其業主。

剩餘價值

卡爾.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有兩方面的基本洞察,第一,他領悟到,在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中,企業業主將藉由盡可能降低其員工工資,以追求他們本身的獲利最大化,他稱這獲利為「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第二,他認為,就是這剩餘價值未支付給員工,才能被用來再投資於企業(或其他企業),從而有更多的投資與成長。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將釋出兩股無法抵擋的力量:其一,勞工的貧困化――勞工獲得僅夠維生及維持夠健康而能繼續工作的酬勞;其二,廠商之間的激烈競爭,以創造更多剩餘價值,拿來再投資,生產新且不同的產品,促成持續成長的經濟。但是,這成長帶來的利益將有愈來愈的份額歸屬於資本業主,犧牲的是勞工。馬克思的假說是:為了確保勞工不使用他們的談判力量來提高工資,資本家將透過創造「失業者後備部隊」(reserve army of the unemployed)來持續壓低工資。

「勞動力是第一種代價//價格,是最原始的購買――勞動力是被用以支付所有東西的貨幣。這世上的所有財富,起初都是用勞動力去換取的,不是用金或銀去換取的。」――亞當.斯密
(昀恬/輯)

《一本書讀懂資本主義》
作者:喬納森‧波特斯 (倫敦國王學院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
出版社:商業周刊

其他書訊:

《電子菸揭祕》
作者:潔米・杜夏米
出版社:寶鼎

Juul靠著新穎又便利的商品設計,被喻為「電子菸界的iPhone」,透過社群媒體網紅與名流明星吹捧帶動,市占率一度超過七成,小小新創搖身成為電子菸產業龍頭。但2019年,全美各地接連冒出EVALI肺病疫情嚇壞了民眾,更促使美國FDA對電子菸產品的審查趨於嚴格。根據規定,電子菸商必須證明其產品有助於成年癮君子戒除菸癮,而且青少年也不致成癮;然而FDA認為,Juul不僅未能提供充分證據,連它提出的內部研究都「互相矛盾」,於是在2022年6月對Juul開鍘,發布拒絕銷售命令(MDOs)。一時之間,Juul前途未卜。

曾經引領風潮的Juul為何崩壞,被視為愚弄父母、讓孩子上癮的邪惡帝國,淪落到估值腰斬、大幅裁員的地步?一切要從一次抽菸小憩開始說起。

《超厲害!恐龍與古代生物篇》
作者:福井久男
出版社:漢欣

「擬真摺紙」就是以動物、恐龍、魚等作為題材,盡可能摺出接近真實生物姿態的創作性摺紙。乍看之下好像很困難,其實各作品都有「基礎摺法」的階段,先學會這個部分後,就可以逐步發展成逼真、立體又複雜的形狀。

本書中每一作品都有標示難易程度,讀者可挑選適合自己程度的作品,循序漸進的挑戰,盡情享受摺出「恐龍和古代生物」逼真姿態的樂趣!

《神父住海邊》
作者:王威智
出版社:蔚藍文化

裴德神父(Rev. André Bareigts)是巴黎外方傳教會(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的一員1969年抵臺,1972年起長駐豐濱,直到2005年龍王颱風登陸之際不幸辭世。裴德神父喜愛與少數民族或原住民族相處,學習當地的語言,他在緬甸學會勞圖語,在臺灣則能講一口流利的阿美語和噶瑪蘭語,獲邀加入年齡階級,差不多就是一個長著西洋臉孔的阿美族人。

傳教之外,裴德神父是一個勤快的民族學家,豐濱是他的傳教據點,也是田野調查現場,他在豐濱傳教多久,就在豐濱蹲點多久,跋山涉水不以為苦,充分發揮民族學的專業訓練與專長,從一九七三年起先後以法文與阿美語撰寫六冊阿美族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