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杜聿鎧綜合報導】心理和身體健康互相影響?新冠肺炎的患者復原後,身體的感染有時演變成憂鬱和認知問題,全世界數百萬人受到影響。儘管主流醫學仍然將身體和心理疾病分科,但劍橋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包默警告,如此並不利人們在新冠後的康復。
新冠後精神疾病
《衛報》報導,劍橋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包默指出,感染新冠肺炎後,身體不適首當其衝,但隨著喉嚨痛和咳嗽緩和,患者卻會感到心情陰沉、頭昏腦脹並嗜睡至少一個禮拜。身體的感染演變成短暫的憂鬱和認知問題,他強調,這時身、心健康竟顯得沒有分別。
這對全世界數百萬因新冠病毒而經歷心理疾病的人來說已是現實,新冠後憂鬱、焦慮與認知障礙的問題層出不窮,發病率提高許多。包默說,身體疾病誘發心理疾病從理論上來看是合理的,自體免疫或傳染病誘使身體發炎確實會對大腦產生影響,表現出來的則是典型精神疾病症狀。
身心分科不利診療
相比起來,主流醫學仍然將身體和心理的疾病分科處理,假裝兩者並沒有關係一樣。這種劃分對患者的康復之路很不利。比如說,一位患有關節炎、憂鬱症與慢性疲勞的患者無法獲得身心的聯合診斷與治療。
對醫生來講,他們認為精神疾病的生物學原理仍不齊全,沒辦法和其他醫學整合做出有效判斷。但這也可以說是藉口,因為這種說法也低估了思覺失調等精神疾病在生物醫學上的進展。
身心健康需共商
儘管30年前只知道思覺失調症流行於家族,近5年則確定了精神疾病的基因所導致家族遺傳風險。冬天出身的人更容易染上感冒這件事也曾讓專家疑惑,但如今研究顯示,產期前後母子的免疫反應會影響神經發展,進而影響幼年和青少年時期的大腦發展,增加染疫風險。
就像心理學家來講,幼年的創傷如果沒有處理,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如今研究也發現,早年逆境是精神和生理疾病的預測指標之一,將加劇人們的發炎反應。包默說,就像過去一直講的「維持身心健康」,把身體與心理健康放在一起思考將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