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公益信託首見負成長 善行萎縮影響深遠

醒報編輯部 2022/08/16 12:03 點閱 1904 次

台灣善的力量正在萎縮中,16年來公益信託首見負成長,諸多不當的「假公益,真逃稅」等污名化的批評,已使企業家不願受到抹黑而縮手,需要關懷的弱勢或公益事業,正面臨資源匱乏的危機。

法令不應只顧防弊

最新一期的今週刊針對2018年完成立法的「財團法人法」,以及「信託法」修正草案,提出諸多質疑,認為不專業的防弊法案,以及社會上有色眼光,任意亂貼負面標籤,已使國內公益信託件數、資產,從過去快速攀升,反轉下墜,需要慈善贊助的公益事業,正面臨資源不足的窘境。

信託公會統計顯示,自從公益信託成立20年以來,公益信託件數平穩增加,但是媒體偏頗的報導,已使願意投身公益事業的資本家縮手,從2019年開始,公益信託件數、金額,都呈現負成長,迄今年第2季為止,共計減少12件,金額減少高達127億元,這個數字足以讓全台弱勢學生,長達6年沒有營養午餐可吃,影響不可小覷。

抹黑公益基金逃稅

社會信任是公益信託或基金成長最重要的養分,如果不了解真實運作狀況,一昧憑空想像猜測,只會徒增公益慈善家的困擾,以「假公益、真逃稅」為例,假設富人賺到一千萬元,按所得稅率40%,應繳稅4百萬元,如果捐給公益信託2百萬元,要繳的稅是一千萬元,減2百萬元,再乘40%,等於320萬元,繳稅總額成為320萬元。

問題是,富人誰會為了節省80萬元的稅,而捐出200萬元的公益基金?今年4月修訂的「信託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幾乎是根據外界抹黑的謠言,來作修法的參考。以第71條之6為例:「公益信託⋯年度支出不得低於前一年底信託財產總額百分之二,或年度收入總額60%。」

慈善需要永續

以近年國際經濟不景氣,以及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公益信託資金要想獲得良好的投資報酬,相當困難,如果獲利不夠穩定,強制吃本金,很快就會把公益基金吃光,對於那些想將公益信託當作百年傳承的慈善家來説,當然會踟躕不前,顧慮重重了。

再以財團法人法為例,限制資金使用比例,使得原本可以投資股票的金額上限只有5%,已大幅縮水,每年可以回收的股息減少,如何因應會務人員的薪資需要?遑論推動公益慈善事業。

慈善事業萎縮的災難

用法令箝制資金使用,無非是因應外界抹黑財團法人資金有投資賺錢之嫌,未完全用在公益事業上,但是外界不了解的是,沒有生生不息的收益,又如何維持固定的會務開銷,以及公益事業的支出,本金快速消耗後,又該如何支持公益事業?

社會的誤解,不當的抹黑,政府又不能公正地還公益慈善事業清白,甚至還在財團法人法、信託法中,加上一堆「防弊」的外行條款,正是台灣公益慈善事業萎縮的原因,長此以往,將使台灣社會更加冷漠,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或團體,更得不到支持,善的力量快速萎縮,對台灣社會的弱勢者將是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