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政治》

醒報編輯 2022/08/15 20:02 點閱 2664 次

假新聞在社群媒體上利用平台科技進行政治動員,已使假新聞成為選舉與公投時的政治武器。

林照真認為,「假新聞政治」說明假新聞為政治化名詞,已經成為民主社會的難題。臺灣社會更特別的現象是,混淆的國家認同製造政治對立,提供假新聞得以擴大政治操弄的舞台。源自中國大陸的陰謀論與宣傳,更隨時企圖崩解臺灣的社會秩序與民主價值。

2016年1月,台灣舉行總統大選,完成第三次政黨輪替。台灣人作息如常。

2016年6月,英國舉行是否脫離歐盟的公民投票,脫歐派以1%票數勝出。英國首相驚訝到不敢置信的表情,透過新聞報導,傳送到全球觀眾面前。2016年11月,川普出人意料贏得美國大選,新聞媒體更是跌破眼鏡。為了準備這個大新聞,多數媒體已預先做好「美國首位女總統柯林頓」報導,不料結果卻大翻盤。

英、美兩起事件引發全球熱議,相同的現象就是假新聞。很多人認為,民主就快要淹沒在假新聞中了。所有認真、誠實與理性的個人與團體,都可能因此輸掉選舉(Morozov, January 8, 2017)。

後真相時代來臨

英國牛津字典因此採用「後真相」(Post-truth)來形容2016年「虛假新聞」能夠影響公投、國家大選的荒謬事件。《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則為此註解:「客觀真實已無法形塑民意,情感與個人信念則取而代之。」(Truth is dead. Facts are pass'e.)(Wang, November 17, 2016)自此開始,全球高度關注假新聞如何影響資訊傳播、民主政治等嚴肅課題。

2018年,台灣在全球假新聞罩頂的氛圍中,舉辦十項公民投票與九合一選舉。當時,台灣的媒體生態已發生轉變;除了傳統媒體既有的競爭外,附屬於傳統媒體的新網路媒體、新興網路媒體等,更是形成強勁的網路新聞競爭態勢;再加上蓬勃的臉書、Line、YouTube、Instagram等社群媒體,訊息傳播快速,大大增加選舉熱度,假新聞也迅速滲入台灣的民主選戰中。

網軍操弄選舉

在2018、2020年國內的兩次國內選舉中,出現的「網軍」、「殭屍帳號」等政治動員高手,迅速地闖入選舉陣地,利用新興的社群平台創造聲量,出現各式違背民主認知的行為,導演一場又一場虛構與真實交錯的台灣選舉。

假新聞並非新鮮產物,但假新聞能形成真實且巨大的政治影響力,確實前所未見。假新聞泛指意圖欺騙的不正確資訊和偏見,目的是要撼動社會對真實的理解,並在很多事例上引發懷疑(Blaber, Coleman, Manago, & Hess, 2019)。

假新聞更合大眾口味

同時,假新聞形成於不那麼在意「真實」的「後真相」時代,讓「假新聞」與「後真相」成為資訊混亂時代的相關名詞。「後真相」意指民眾更願意相信能夠迎合他們的情感與個人信仰的資訊,而非去搜尋事實與客觀的資訊(Cooke, 2018, p. 2)。

時至後真相時期,社群媒體時代來臨,每一個新聞事件都可能創造出一個社群(Little, 2012);社群媒體漸漸成為新聞來源,甚至可以反過來提供新聞記者方便、低廉的新聞與資訊(Broersma & Graham, 2013)。

因為假新聞可以在臉書平台接觸到數以千萬計的人,以致影響力遠超過往昔(Keith, 2017);數位時代使情形變得更不利(Frederiksen, 2017)。巴克萊(Barclay, 2018)是一名關心媒體識讀的圖書館員,他著手撰寫一本有關假新聞的著作。他認為要把假新聞形容成客觀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事(Barclay, 2018)。

情緒性的後真相

相對於「真實」(truthiness),「後真相」在於強調動機與情感,是人們消費資訊、搜尋資訊、選擇資訊、迴避資訊與使用資訊的準則。這個想法,有助於理解人們如何消費資訊,以及為什麼人們容易受假新聞影響(Cooke, 2018, p. 5)。

在後真相時代中,人們更常因情感與心理因素而消費資訊,較不是訴諸認知。從假新聞的案例來看,後真相時代更能催生吸引注意力的假新聞(Sismondo, 2017)。
目前很多假新聞都是使用釣魚標題來吸引讀者,當今小報也同樣使用釣魚標題,報導時強調新聞的戲劇性大於正確性。換言之,當假新聞發生之時,新聞產業更要注意「低品質新聞」(low-quality journalism)與「混亂的產製」(production of confusion)(Cooke, 2018, pp. 3-4)。

演算法的推波助瀾

由於民眾有關新聞的消費行為愈來愈複雜,新聞記者已經不再是訊息的中心了。有關社群媒體演算法的操控,特別是聚焦於優先性與新聞過濾的演算法,已能影響民眾的新聞消費習慣(Bossio, 2017, p. 91)。

本書認為,特殊的數位傳播因素,造成虛假新聞得以與真實新聞並列,甚至比真實新聞更吸睛。在假新聞形成後,接著形成假新聞政治,反噬新聞真實與民主政治的價值。

點擊率顛覆媒體

新聞記者必須反映多元聲音,把所有的意見都寫出來,交由讀者判斷。至於記者沒有看到、聽到的事,則必須進行查證,如果判定為假,就不能出現在媒體中。

傳統新聞的瓦解,與時下正風行的數位網路世界最為相關。到了數位時代,已經完全顛覆傳統新聞由上而下的傳播秩序。由新聞媒體主導的傳播已經千瘡百孔,在數位網路的挑戰下更是日趨下風,只是眾多訊息來源之一,不再具有特權。缺乏真實守門員的情況下,大量的訊息與論述在數位世界流竄。人們以點擊代替投票,最多人點擊的內容自然吸引最多眼球。

傳播科技助長假新聞

傳播科技延伸發展的數位亂象,也一併納入假新聞的範疇中。美國在2016選舉後,曾經檢討劍橋分析公司操縱社群媒體,幫助川普團隊搜集選民資訊一事。網路世界的種族主義與右翼興起,右翼分子經常動員白人至上等仇恨言論,並製造陰謀論等。這些事件與言論讓人們對現實的理解出現紛歧,也讓美國對自己的國家治理,產生極大的困難(Benkler, Faris, &Reberts, 2018)。

台灣雖然也承受了假新聞的危害,卻未能建立共同對抗假新聞的共識。行政院為對抗假新聞,推出即時新聞澄清專區。〈中國國民黨〉粉專則自製文宣指出,發布假新聞和操作假新聞是民進黨選舉的奧步(2018年10月16日)。也因此,對於如何解決假新聞仍然各說各話。

事實查核的重要性

雖然政治不具備客觀真實,起源於新聞客觀真實的事實查核,卻成為判定訊息真假的主要方式。事實查核的真假判定是以不同來源的檔案資料為基礎,已是政治新聞學(political journalism)很重要的一環,並認為事實查核可以增加傳播的正確性(Nieminen & Rapeli, 2019)。

又因為「言論自由市場」(marketplace of ideas)關乎的是個人想法(ideas),無關事實(facts);事實查核關心的是事實,只能查核事實。這都使得政治類的假新聞變得更為敏感,必須謹慎對待,以免引發言論自由的問題(Waldman, 2018, p. 848)。(瑩霏/輯)

《假新聞政治》
作者:林照真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其他書訊:
《數據、真相與人生》
作者:賽斯‧史蒂芬斯 (Google資料科學家)
出版社:商周出版

我們不只對朋友、對另一半、對主管說謊,甚至也對自己說謊──前Google資料科學家賽斯‧史蒂芬斯—大衛德維茲,利用「永不說謊」的大數據,親自為你探索人生的各種重大問題!

從戀愛、婚姻、理財、教養到工作,真正的成功關鍵,絕對跟我們想像中截然不同!如果《數據、謊言與真相》用大數據揭露了世界的真相;本書將用這些真相,教你做出更好的人生決定!

《擁抱受傷的內在小孩》
作者:叢非從(心理諮詢師)
出版社:高寶

每一個負面情緒背後,源自於過去曾經受到的傷害、未被滿足的需求以及沒被安撫的情緒,即使我們已經忘記這些事情了,但那些陰影仍然會留在潛意識中,不知不覺影響著我們。

作者叢非從在本書中分享他諮商十年以來的諸多真實案例,藉由安全感、自由感、價值感、意義感、親密感等五大需要,帶領我們解讀情緒想要告訴我們的事情,找出內心匱乏的真正原因,並引領我們讓成熟的內心大人安撫與照顧受傷的內在小孩,與內在小孩一起成長。

《內臟脂肪消除術》
作者:栗原毅 (栗原診所東京日本橋院長)
出版社:晨星

因新冠疫情蔓延,在意內臟脂肪的人愈來愈多,但是就算清楚知道自己「吃太多」「喝太多」又「運動不足」,卻還是很難順利減重。內臟脂肪會囤積,主要都是攝取過多米飯、麵食、麵包、水果等「醣類」造成的。只要掌握內臟脂肪囤積因素,了解消除方法及要點,就能順利擺脫內臟脂肪,避免慢性病上身!

為什麼脂肪會囤積,為什麼脂肪這麼恐怖?內臟脂肪放著不管,就會導致「高血壓」「糖尿病」及「血脂異常」三大慢性病!值得慶幸的是,內臟脂肪「容易囤積,也容易消除」只要跟著本書「照著做」,你就能輕鬆擺脫內臟脂肪,健康迎接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