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國際、當代傑出的哈佛心理學家暨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40年前提出顛覆傳統教育思想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理論,反駁傳統「IQ測驗」以紙筆測驗定終身的智力觀點,主張智力不該被局限在狹隘的單一面向。他大聲呼籲,每個人的智能組成光譜不同,應擺脫過去獨斷的單一智能框架,任何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優勢智能,持續且廣泛地培養其他面向的智能。
多元智能理論問世後,不僅掀起全世界的教改浪潮,激發眾人思索教育的新思路,更成為眾多教育工作者與父母在教育及教養議題上廣為接受的顯學。即使是將近40年後的今天,台灣教育政策的方向依然深受多元智能思潮的影響。
就某些方面來說,我發現學者與公共知識分子的名聲為我帶來許多好處。出名並非我個人所好,我也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小有名氣,但坦白說,知名度的確能讓人感到滿足,不僅能受邀參加有趣的會議和聚會,還能增添一點薪水之外的收入。在本書中,我也會談到這方面的相關經歷。然而,這並非是我撰寫回憶錄的目的。以下兩點,才是促使我撰寫本書的主要動機。
避免被稱號俘虜
其一,在我們這個時代(尤其在美國),演講者和作者往往會與特定主題劃上等號。我寫過三十本書、數百篇論文,還做過幾十個研究計畫,但我總被稱為「多元智能創始人」或「多元智能之父」,想必這個稱號未來也會一直跟隨著我。我不會放棄,也不後悔發展這個理論,畢竟理論提出以來的數十年間,我在上面花了不少時間。
然而,不論是基於個性、天性或使命感,我從來不想一生只鑽研多元智能理論。我不認為自己應該像別人所期待的那樣,僅僅因為我提出這個理論,就有義務不斷地完善它,甚至得終其一生捍衛它。生命是如此短暫,我還抱持著許多有趣的想法和興趣,因此我理應選擇將注意力轉移到那些事物上,而非繼續成為多元智能理論的俘虜。
澄清多元智能
再者,多元智能概念雖然成功喚起全世界的注意,但卻無法保證人們能夠正確地理解它。令人感嘆的是,多年來,我為了阻止誤解而做出無數努力,但成果卻微乎其微。我很少會去質疑那些揮舞多元智能大旗的人背後藏著怎樣的動機,但有些人確實是以破壞性的方式運用或改造這些概念。
事實上,正如後面篇幅所詳述的那樣,曾有個案例是如此公然地濫用我的理論,讓我不得不公開予以譴責。那次不愉快的經驗,改變了我之後幾十年的工作方向。由於我的想法屢屢遭受扭曲,使得我不再是一名探究人類認知的心理學家,轉而開始致力於理解和促進以合乎倫理的方式,使用我們所有擁有的智能與創造力。這樣的轉向,一眨眼也已經超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
多元智能到統合心智
在這本書中,我追溯了多元智能概念在個人歷史中的起源、相關概念在我研究生涯早期的發展、世人對多元智能理論的最初反應,回顧了自從提出這個理論以來,我在學術和文化領域所經歷曲曲折折的四十多年。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對外人來說難以想像,但對我而言至為重要的動機,驅使著我完成本書。在我大半輩子的學術與寫作生涯中,始終聚焦於人類的心智,也就是「我們」這個物種的心智;但在接下來的篇幅中,我將試圖檢視「我」這個人的心智,也就是半個世紀以來,開創多元智能理論與許多其他學術概念的那個心智。令我感到詫異的是,我發現這種心智無法輕易地用多元智能來加以解釋。
這導出本書的核心要旨——我確信我的心智屬於「統合心智」(synthesizing mind)。統合的動機與能力,源自於個人的人生總體目標;而統合的行動,則有賴以各種方法運用多元智能及智能組合。我相信透過深入剖析統合的行動(或者說是統合的藝術),能夠將這種尚未被太多人分析過的心智說明清楚。在人類未來的歷史篇章中,將證明這種心智是多麼的重要。
質性研究看見的人
早在我還是個學生的時候,就深受一種研究與寫作方法所吸引。這種方法被稱為「社會科學的質性研究」,但若將這種方法稱為對人類心智、人類天性與人類文化的「統合之作」(works of synthesis),或許會更為精確,也更讓人感到親近。
這是我大學時期的老師——從精神分析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到社會學家黎士曼(David Riesman)、再到心理學家布魯納(Jerome Bruner)——所為我樹立的典範;也是我高中時期的偶像美國歷史學者霍夫士達特(Richard Hofstadter),與大學時的英雄文學批評家威爾森(Edmund Wilson),在其論述中展現的迷人成就;他們對我的一生影響深遠,也是我在寫作過程中不斷試圖要達到的目標,特別是在《心智解構》一書中。
我相信我長期從事的研究,是介於新聞報導與科學實驗之間,是一種有憑有據且特別珍貴(或許也特別不穩定)的知識形式。這是我的志業,是我所擅長、也可說是我的相對優勢。然而,我愈來愈擔心統合研究可能逐漸式微。
有意義的統合
當今學術界日益關注標準學術專業領域內高度技術性的量化研究;而媒體則一面倒的喜好單一、簡單的「大創意」(big idea),以及彷彿不用提詞,就能字字句句投訪問者所好的那類評論家。那些令我所欽佩並努力開創的宏大統合觀念,如果有一天不幸從公眾領域中消失,將會是多麼令人遺憾的事情。
有鑒於此,在後續內容中,我企圖描述並闡釋兩大主題,適足以反映這些動機:一、告訴大家在提出智能的新觀點,改變關於人類對話時會牽涉到的智能層面,並解釋我為什麼不想永無止境地被「改革對話者」這個角色所束縛。
二、探究那個開創出有關人類經驗新觀念的心智,那個自童年起就試圖統合大量訊息,以對開創者有意義的形式來描述統合的結果,並能以清楚的方式傳達給更多大眾。
以自己為個案
第一部,從我的童年時期到求學生涯說起,到我嶄露頭角並成為專業的研究心理學者與作家歷程中,影響我心智發展的議題與因素。因為我是形塑概念的人,也是故事裡唯一的主角,我不會確切知道是哪個因素影響我成為統合者,是家庭、故鄉、嗜好、興趣、好奇的事物、優缺點、朋友、活動、還是學校選擇。不過,至少我提出了一個統合心智出現的個案研究。
第二部,我詳述怎麼開始為我最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進行統合。然後,從我在希爾頓飯店演講當天的感受談起,接著檢視一個觀點爆紅會引發的情況;我對於學術批評與大眾崇拜及需索的反應;多元智能理論如何同時「解放」我又「俘虜」我;以及,受到多元智能理論影響的許多人士所發展出來的各種課程與專案,包括由我同事和我所設計出來的研究計畫。
內省讓能力統合
第三部,我公開自己不可勝數的其他研究方向,努力用統合心智的能力,把看似發散的諸多興趣連結起來。在我自己學術生涯意料之外的轉折中,對於多元智能理論的觀點與反省,最終引領我走上大規模、長達十數年的專業倫理研究與高等教育研究。直至今日,我仍然一直在研究一般人的心智,以及藝術、科學與政治界巨擘的心智。
在本書的最後幾章中,我借鑒自我知識(也就是內省智能)之鏡,嘗試釐清統合心智的運作方式,探索它究竟從何而來、如何運作、與其他人有何差異,以及這樣的自我知識,能為今日及未來擁有不同心智的人類帶來何種啟發。首先,我指出我所採取的統合研究方式,不僅不同於新聞寫作,也不同於一般的實徵社會科學研究。
此外,我還介紹我在統合方式上的遞嬗演變:從「一般性統合」——撰寫整合學術領域共識的教科書(而且我還研究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到「創造性統合」——正如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或歷史學家霍夫士達特所做的那樣。或許我仍有所不及,但這是我一直以來在智能、創造力與領導力研究中所努力實現的目標。 (聿鎧/輯)
《統合心智》
作者:霍華德‧加德納 (心理學家、教育家)
出版社:親子天下
其他書訊:
《元宇宙時代》
作者:山本康正 (風險投資顧問)
出版社:商周出版
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Netflix、Microsoft、Tesla、Impossible Foods、Robinhood、CrowdStrike、Shopify這11間企業即將翻轉所有產業,決定你我未來的生活!速度是火車2倍、票價便宜4成的自動駕駛計程車即將顛覆鐵路,而FB的Horizon將讓《一級玩家》的世界真實上演;雲端防護CrowdStrike即將取代傳統防毒軟體;信用卡和金融公司將被GAFA取而代之;Tesla的高速鐵路及火箭將摧毀航空業的未來;穿戴式裝置測得的資料將決定你的保費;經銷商、中間商將轉型為提供「體驗」的展示中心。
元宇宙時代來臨!我們該怎樣抓住全新商機,佔有一席之地?本書由日本京都大學副教授山本康正所著,以金融x科技x創投的觀點,解密這11間企業的全球戰略及未來動向。
《喜劇媽媽桑幽默表達學》
作者:黃小胖 (活動主持人)
出版社:大好書屋
覺得自己胸無點墨、辭不達意,總是無法與他人順利溝通?想在職場有出色表現、想開設自媒體分享想法?自媒體時代,人人必修的說話課!做自己也能好好表達,社交、職場魅力更加分。三歲就立定志向成為表演者的黃小胖,其實是一位壓抑自我的內向者。她是如何戰勝一開口就發抖的心魔,不僅登上了脫口秀舞台,更創辦喜劇團體,傳授培養個人魅力、流暢表達的技巧呢?
本書精采呈現黃小胖十年來的表演精華,記錄她從女孩、女人到成為母親的成長歷程,將其中的心酸、糾結、掙扎等經驗,轉為趣味橫生且不落俗套的劇本段子,讀來不只心有戚戚焉,更會捧腹大笑,不管是青春年少或熟年男女,都能在她的幽默中獲得抒發與共鳴!
《自由主義:牛津非常短講》
作者: 麥可.弗里登
出版社:左岸文化
自由主義是最核心、最普遍,也是最複雜的政治理論和意識形態之一;相關研究汗牛充棟,而從中又轉化出社會自由主義、自由放任主義、政治自由主義、左派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等等,讓人眼花撩亂之餘,也不禁要問:這些名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彼此之間有什麼關聯?
牛津大學榮譽教授麥可.弗里登,以畢生鑽研自由主義的功力,梳理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歷史和理論發展,言簡意賅地直指核心:他從七個概念做為自由主義的核心──自由、理性、個體性、進步、社會性、公共利益以及有限且可問責的權力──以巧妙的比喻闡述側重不同的概念如何造就分殊、甚至矛盾的種種「自由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