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之愛》

醒報編輯 2022/05/10 20:18 點閱 2374 次

為何聆聽古典音樂?如何從聆賞體驗中得到最多收穫?指揮家約翰.莫切里以畢生的經驗、淵博的知識、深刻的理解,以及令人感同身受的鑑賞力,回答了這些問題。本書樸實無華、文筆優雅,極具啟發性,適合愛樂人、入門者,以及所有期待在心中燃起音樂之愛的讀者。

莫切里是李奧納德.伯恩斯坦的門生,發行的唱片超過八十張,曾獲葛萊美獎、東尼獎、奧利佛獎、戲劇桌獎、告示牌音樂獎、艾美獎、金叉獎及德國錄音評論獎等獎項。

在書中,莫切里細談音樂,幫助我們理解欣賞古典音樂時所聽見的內容為何:作品如何透過聲音隱喻表達人類最深層的感受與情緒、如何承載歷史痕跡,以及每一場獨特的音樂會經驗如何一再刷新我們對作品的看法。

我沒入卡內基音樂廳的頂層包廂,周圍坐著兩千八百位陌生人,在星期天下午齊聚黑暗之中,聆聽莫札特與布魯克納的音樂。汽車和卡車的喇叭、我們腳下的地鐵隆隆、偶爾響起的警笛——這些城市的聲響都被大廳裡的談話聲抹去了,座無虛席帶來緩緩上升的音量。

3千人齊聚一堂

大衣塞在座位底下,向暫時的鄰居敷衍問候,我們仔細閱讀節目冊,等待燈光暗下。柏林國立管弦樂團登台,這個樂團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一五七○年,樂手環坐在頂蓋掀起的鋼琴周圍。

我們的肉身隨著舞台點亮而消融,注意力集中在我們下方的音樂家身上,指揮兼鋼琴家丹尼爾.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在熱烈的掌聲中登場。他背對我們坐下來,右手的手勢一揮,音樂就響起,是莫札特的第二十三號鋼琴協奏曲。

交替出無言的詠嘆調

甜美律動的A大調和弦騰空而起,柔和而優雅。我們身在何處、今夕是何年都無所謂了——音樂跨時永恆,絕對美麗。第二樂章開始,巴倫波因的獨奏是一段悲傷而哀愁的個人沈思,就如船歌般靜靜哼鳴,這種不同的節奏伴隨鋼琴與管弦樂團交替出無言的詠嘆調:真像是擁抱遺憾、慰藉與輕輕笑語的沉思。

接著,整個樂團毫不猶豫跳入最後樂章:數千個快速音群、輕快的木管與歡樂的旋律把我們帶入一場對生命的禮讚——在文明和音樂的理想環境中,明亮的陽光與幽暗的烏雲相融為一體。

虔誠的教徒作曲家

這時音樂會才進行一半。中場休息後我回到座位上,不禁對眼前舞台上的狀況感到好奇。一百位樂手佔據整個舞台,取代了大鋼琴與小型管弦樂團。莫札特的作品只有兩支法國號,現在變成了八支!木管與弦樂倍增,我的眼睛開始為雙耳即將迎接的聲響做好準備——一個全然不同的聲音世界。

布魯克納與莫札特都是奧地利的天主教徒;與莫札特不同的是,他是虔誠的教徒,人生目標為以他所譜寫的每個音符來展現上帝的偉大。布魯克納這個出身小鎮的男孩,從未忘記在鄰近家園的修道院擔任唱詩班的經歷,那裡有宏偉的巴洛克建築,還有他偶爾獲准演奏的巨大管風琴。

他的青春期在聖弗洛里安奧古斯丁派修道院的樂音中渡過,成年後布魯克納創作恢宏的交響樂時,便以修道院的經驗作為音響與結構上的指引模板。

神秘的開場樂句

第九號交響曲是布魯克納的最後一部交響曲,創作時他已經知道自己病入膏肓,一八九六年撒手人寰時作品尚未完成。當我們經歷第九號交響曲的三個樂章後,就抵達生死交界的大門。

第一樂章從幾乎難以察覺的弦樂顫音開始,此時是D小調並非偶然。這正是貝多芬最後一部交響曲的調性,而且也是他的第九號交響曲。而正如聆聽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那般,我們在虔誠的寧靜中進入布魯克納的王國。這種寧靜感能將在場的所有聽眾拉入樂曲之中。

我們聽見神秘的開場樂句,八支法國號角吹奏出具有英雄氣概的低沉旋律,過不到兩分鐘,管弦樂團就發出驚天動地的宣示,讓我們重新感受這座充滿無限可能的新宇宙。

頌揚上帝的半成品

強烈的渴望、美麗與消沈,這些主題相互交織,透過巴倫波因與柏林國立管弦樂團,布魯克納帶領我們探索崇高的神權與人性的脆弱,在每一次強大的上升之前,都有片刻的完全沉默。

作家們曾將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形容成聲音構築的哥德式大教堂,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很像,但這些曲子都是十九世紀晚期想像出來的大教堂。而科隆大教堂就是一個縮影,始建於一二四八年,但直到一八八○年才完工。在黑暗時代,石匠們敲敲打打,在十九世紀則變成工程師監督工人將混凝土澆入模具。

布魯克納的第九號交響曲並未完成,這使它成為效仿對象的完美隱喻——人類服侍頌揚上帝的半成品。

音樂對人類的意義

當然,這場音樂會有許多慶祝的理由。表面上是為了紀念巴倫波因一九五七年在卡內基音樂廳首次登台六十週年,活動亮點是為期一週的音樂會,展現他作為鋼琴家與指揮家的精湛技藝,並且演奏兩位重要古典音樂作曲家的作品,而他運用的技巧很難有音樂家能夠複製。

那天下午坐在卡內基廳,我還感受到一種交流——不僅僅是與在場的觀眾,還有自一八九一年柴科夫斯基從莫斯科到此指揮開幕音樂會以來,成千上萬曾經坐在同一地方的每一個人。所有坐過那個位子的聽眾都促進了這種延續性。

我們接下來將了解到古典音樂揭示了社群、天性、人類的抱負、勝利與弱點,以及我們希冀給予混亂固定形式的渴望。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音樂最初對人類有何意義。

人們為何聆聽音樂?

音樂說到底就是個謎。我們為何作曲、演奏,人們為何聆聽音樂?所有物種都在創造讓自己活下去的條件,就只有人類再加上了音樂——這基本上來說,就是組織空氣的振動,進而帶來歡樂和共感。

我們隨著音樂擺動身體,我們唱出音樂,我們利用音樂來讚揚靈性,我們運用音樂來慶祝與紀念事件,我們跟著音樂邁開前往戰場的步伐。只要我們想營造重要事件的環境,例如婚禮、葬禮、高中畢業典禮,我們就會播放音樂。當然有時我們會在週日下午買張票,坐在卡內基音樂廳黑暗的頂層包廂聆賞莫札特和布魯克納的音樂。

人文表達的縮影

音樂會結束後,我們走到第五十七街和第七大道的交會口。天已經黑了,氣溫迅速下降。這個暫時共同經歷音樂的社群分道揚鑣,現在只剩一段記憶和一份節目冊。

在二○一七年的紐約,藉由柏林國立管弦樂團以及其來自阿根廷、以色列、巴勒斯坦和西班牙四國國籍的音樂總監,我們這些觀眾接收到來自一七八六年與一八九六年的訊息。大家都心滿意足,各自散入這座八百萬人口的城市裡,我們心中都承載著「美好」二字,沒有比這更詩意的詞彙了。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希望在探索音樂欣賞藝術的同時,也告訴你為何古典音樂是西方藝術和人文表達的縮影,並向你介紹十八世紀初期在歐洲發展的地方潮流如何席捲全球,消弭東西方之別——畢竟從天俯瞰,地球上沒有虛線可將國家與文化區分開來。

具有治癒的力量

巴倫波因當然也理解這個道理。他還與已故的巴勒斯坦裔美籍文化評論家薩伊德(Edward Said)共同創立了東西和平會議管弦樂團(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主要由來自以色列、巴勒斯坦、阿拉伯和伊朗的猶太人與穆斯林所組成的青年管弦樂隊,演出曲目的作曲家都是已逝的歐洲白人,而且大都是基督徒。

樂團的一名年輕成員稱其為「人類實驗室」。 就像無國界醫生組織(Doctors Without Borders)一樣,他們演奏的音樂蘊含某種普世性,具有治癒的力量。

古典音樂豐富多元,有那麼多值得我們玩味的內涵;它可以在特定的時刻享受,也可以終生欣賞;正如我們會改變自己,它也可以改變形狀與形式。我的目標是幫助你更進一步享受古典音樂。古典音樂總是會帶給你源源不絕的發現。

天性與人性

音樂確實能夠駕馭「天性」(nature),而我說的這個英語單詞代表我們周遭的自然世界,也代表我們的內在──也就是「人性」(human nature)。我們當然不知道最初的音樂為何,但它的樣子不難想像,畢竟人類總是有樣學樣。

我們可以利用聲帶、嘴巴與舌頭發出無數聲響。我們行走與呼吸時都是兩兩一組──左腳右腳,吸氣吐氣,心跳與呼吸的速度取決於我們的情緒以及當下的動作。生火、歌唱、吹哨,或是吹入風乾的動物骨頭發出聲音,人類學會這些事情是出於好奇、實驗精神以及模仿。你要是拿棍子敲打中空的木頭,你會忍不住想再敲一次。

稍微觀察一下樂器

下次參加音樂會的時候,稍微觀察一下樂器,把注意力從音樂與樂手身上移開,想像發展出現代長笛與豎琴的數千年歷史,前者至少可以追溯到三萬五千年前,而距今約三千年前的大衛王正是一名豎琴手。

即使沒有考古學學位,你還是可以運用想像力發想長笛如何成為今天的樣貌。所有管狀、藉由吹氣發聲的樂器,基本上就是同一種樂器,都可能源自於骨頭、竹子、獸角或海螺殼。我們的祖先撿起這些自然物,不知為何就放進嘴裡吹氣,他們為何這麼做呢?看起來沒有實際目的可言。

樂器漫長的研發過程

遠古的人們是在模仿風聲,還是他們認為吹氣能夠讓這些物件起死回生?人類的送氣為物件帶來新生命,一旦前人聽見聲音,即使這個動作根本毫無效益,他們也會一遍又一遍重複吹奏下去,塑造出他們想要的聲音效果,一次又一次地捨棄、改善與想像。

幾千年後,德國人泰歐巴德.貝姆(Theobald Böhm)於一八四七年發明了現代長笛,一八五一年在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首度亮相。這把長笛奠定今天我們認可的樂器標準型態,一舉了結自石器時代以來,人類追尋最佳音色與可行性的漫長研發過程。
(興韻/輯)

《古典音樂之愛》
作者: 約翰.莫切里 (知名指揮家)
出版社:黑體文化

其他書訊:
《獨角獸投資王》
作者: 胡舒婷
出版社:五南

CB lnsights全球獨角獸公司研究報告顯示,截止2021年9月底,全球有832家獨角獸公司,迄今已誕生30家十角獸(100億美元)企業,總估值超過2.7兆美元。全球另類資產的權威資料公司Preqin:私募股權將成為未來五年增長最快的資產類別之一。

本書集結41位來自各地含中、港、臺、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投資者,連續六年上榜中國「投資界TOP 100」的創投投資人成功事蹟,他們皆因投資中國新創公司而獲利豐碩。從其投資方向與方法論為躍躍欲試的創業家與投資人提供指引。私募股權迎來黃金10年的新起點,穿越經濟週期的價值投資。

《山育兒》
作者: 洪毓謙
出版社:時報出版

女兒喘著問我:「爸爸,爬山,有什麼好處?我們為什麼一定要爬山?」我蒐集腦袋中的訊息,像教科書統整:「可以看看大自然是什麼樣子啊。」「漂亮的風景會讓心情變得很開闊,就不會為了小事生氣了。」「還有還有,妳會發現原本以為爬不上來,最後卻成功了,原來自己這麼棒……」

透過與孩子爬過一座座山之後,所體驗的人生哲學——深入山林的細膩描寫、真實動人的親子互動、孩童教育與發展心理等。原是爸爸私己的興趣與投射,後來卻發現這是自己與孩子緊密連結的過程,也是大人、孩子都愉悅自在的事。

《陳設美好的生活》
作者: 林書言
出版社:三采

風格是來自經年累月的喜好與鑑賞,把喜歡的東西透徹地了解一遍,當開始理解內化、與其相處,不斷重複,然後就成為了風格。關於空間設計,大家最關心的是before和after,市面上的書籍內容主要也以這樣的形式呈現,但是卻缺少中間規畫、調整的細節。

本書將從理論開始,透過選物、搭配、技巧、實際案例等架構,清楚的脈絡與精采圖片解析,並推薦好逛又獨具風格的選物店,把陳列設計脈絡化、公式化,並以一般人能夠理解的方式拆解陳設,藉由圖片導引與案例,讓陳設這件事也可以很科學、淺顯易懂,大家不僅能夠感受到陳設的樂趣,也產生即刻就能改變空間氛圍的愉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