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時晴〉輕症重兵圍堵 防疫政策勞民傷財

蔡又晴 / 資深媒體人 2022/04/14 16:31 點閱 2020 次

面對疫情的重新流行,台灣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是加緊控制,二是放鬆管理。到4月14日為止,當日確診的本土案例是874例,連續幾天,幾乎每天都相較前一天增加一百多人。雖然政府不斷強調其中百分之九十幾都屬於輕症,但是相對應的管制措施卻沒有放鬆,尤其是中央與地方防疫管理不同調,叫人無所適從。

最大的矛盾,就是染疫的隔離方案。如果按照政府所說明的,目前染疫者幾乎均為輕症,那這樣的新冠肺炎還應該被列入危險等級的傳染病嗎?根據衛福部的數據,從1月1日至4月11日的4415個本土病例當中,輕症和無症狀者達4400人,佔所有患者的99.66%,中重症只有15人。這樣的數據,Omicron病毒根本等於沒有威脅性,那為什麼還要嚴格的疫調,或是強制隔離呢?

按照現行規範,與確診者接觸者,需要隔離十天。如果輕症甚至無症狀已經是主流,對人體幾乎沒有影響力,那隔離觀察十天的意義何在?當初之所以要這麼長的觀察天數,是因為發病跟傳染造成的影響十分嚴重,但既然此病的危險程度已經大幅降低,把不一定會發病的接觸者隔離十天,不但是對其造成不小的經濟跟時間負擔,更影響被隔離者的工作與家庭。

畢竟這十天時間,被隔離者一樣需要開銷,也有貸款需要繳納,他的家庭或公司也要付出額外的成本,去彌補被隔離者的工作能量。如果病情輕微,這樣的管控措施實屬多餘。

另外就是政府正在大張旗鼓推動的快篩制度。行政院14日才開始徵用快篩試劑,目標是每個月有四千萬劑的目標。問題是快篩試劑要有效檢測,大概效力只有一天的效期,就算每個月國家能順利募集到四千萬劑,但是以台灣兩千三百萬人計算,等於每個人一個月只能用兩次,跟實際需求落差太大,數量遠遠不夠。

未來如果公司行號或是公共空間需要快篩結果,以台灣傾全國之力募集的快篩試劑也不夠用,可預見有許多單位、家庭跟個人是無法使用快篩劑來辨別是否染疫的。一個政策出來卻確定會到處有漏洞,這樣的快篩意義何在?

尤其快篩所費不貲,目前價格每劑售價約三百多元,如果一周三次,就已花費將近一千元,一個月下來,要四千元,請問在台灣民間社會,有多少人或單位有能力負擔這樣高額的快篩費用?

除非政府能免費發放,不然把快篩當作檢驗的依據,一定會出現民眾無力負擔的狀況,到時政府又不可能強迫沒錢的民眾掏錢,等於只能睜一眼閉一眼。目前指揮官陳時中也只能說售價會降到兩百元左右,就算如此,一個月也要兩千四百元,同樣都是沉重的負荷。

快篩高價必定會引發民怨,甚至是勞資之間的衝突。如果政府要求公司企業負擔快篩費用,有的公司員工,動輒幾百人,一旦公司要求把費用轉嫁到員工身上,勢必又會引爆勞資糾紛,到時負責仲裁的政府又該怎麼辦?畢竟快篩作為依據,沒有法源基礎,企業要求員工分擔,沒有勞資共識,可想而知後續的衝突會有多少。

凡此種種都能看出政府防疫政策的矛盾,如果政府不能超前規劃,只是被動回應,只會費錢、耗時又沒有效率。防疫是以國家千萬人為單位的政策,與其倉促宣布,不如謀定而後動,盼政府不要賠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