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政府雖發了五倍券給大家,仍未能讓民間消費恢復成長,反而衰退了0.4%。這是連續第二年衰退,去年有疫情,前年也有,我們很難用疫情來解釋這個現象;要說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有更多的人變窮了。
更多人變窮了
影響消費的原因很多,除了目前的收入,也取決於未來的預期,同時也取決於個人財富的變化,當景氣擴張,收入成長,對未來的展望樂觀,這時心情好,消費會大方一些。相反的,如果對前途感到悲觀,即或如今收入還可以,但為他日計,今天的消費也會保守一點,經濟學上的恆常所得理論(permanent income theory)、生命周期假說(life cycle hypothesis)就是闡釋這個現象。
自有統計以來,我國民間消費很少下滑,只有在全球金融海嘯的年代出現過,而過去兩年受疫情影響,消費又連跌兩年,2020年衰退2.5%,是因為各國邊境管制,民眾無法出國旅遊所致,少了5,000多億台幣的支出,民間消費下滑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這麼低的基礎下,2021年理當恢復成長才是,統計結果卻仍下滑了0.4%。
大環境下消費走疲
2021年的下滑的主要原因出在國內消費比預期更疲弱,去年八月中旬主計總處估計,在政府發放五倍券帶動下,民間消費會有1.4%的成長,未料實際情形並不如預期。
如果連兩年的消費下滑只是源於疫情,不用太擔心,因為疫情終究是要落幕的,屆時消費動能自可恢復。如今讓人憂心的是,如同恆常所得理論(permanent income theory)、生命周期假說(life cycle hypothesis)所言,影響去年消費下滑不只是去年的收入趨緩,而是有更多人憂心未來會變窮,憂心工作不保,在這個預期之下節省開銷,以致消費持續下滑。
觀察民間消費的長期變化會發現,1980年代民間消費平均每年成長8.8%,1990年代7.4%,2000年以來如江河日下,2000~2009平均2.4%,晚近十年更落至1.8%,這恰恰與薪資長期成長趨緩如響斯應,事實上,近年除了少數行業薪資仍扶搖直上,多數人的薪資增幅極緩,甚至下滑,在這個大環境下,消費走疲並不意外。
薪資落差已成隱憂
今天薪資平均數還有些微成長,這誠然是拜高薪族群拉抬所致,事實上,低於平均薪資者愈來愈多,2007年低於平均總薪資者已占上班族總人口的61.6%,2020年更升至67.9%,也就是說有近七成的上班族領不到平均薪資。這個右偏的薪資分布曲線,一年比一年偏,顯示落在「相對低薪區」裡的人愈來愈多,薪資分布如此,民間消費豈能繁榮得起來?
民間消費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消費若穩定成長則百業得以繁榮,就業得以增加,但如今民間消費一年比一年疲弱,排除疫情亦然,可謂當前台灣經濟發展的最大隱憂。
究其根本,這非但是成長的問題,也是分配的問題,只要薪資分布曲線持續右偏,多數人對未來的預期不敢抱以樂觀,則消費就很難恢復熱絡,如此台灣經濟要如國發會於年初新春記者會所喊:「重返榮耀,開創經濟奇蹟2.0」,恐怕比登天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