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彭南元法官引領、協同調解委員、諮商心理師,彙整在家事法庭服務多年的指標案例,主要目的在於彰顯法院的助人角色與功能,以專業協助當事人看到關係裡的困境與需要,進而提升正向思惟與解決紛爭的能力,從而回歸正常生活,迎向人生的春天。
內容主要敘述25個在家事法庭的訟爭案例。依訟爭上的請求,區分為兩部,第一部以離婚議題為主,第二部則探討親權改訂、家暴、財產繼承等議題。藉由本書作者群在家事法庭的各種努力與分享,期能拋磚引玉,讓家事法庭的審理理念與方式能多元化,讓家事法庭的工作者,有更寬廣的視野來面對家庭紛爭,並更切合等待法律救濟的國民與家庭。
在異鄉遊子的日子,人妻阿惠因為語言溝通的障礙,阿嘉與阿惠槍口一致對外,反而度過了婚姻的最甜美期⋯⋯。丈夫學成歸國後,人妻取得了發話權與掌控權;幸福從窗口溜走,終至到無法轉圜的餘地。婚姻悲喜劇日夜上演,永不下片。法庭審理,雙贏可有門路?
真實婚姻案例
二十二年前,在朋友的介紹下,阿嘉與跟他同年紀的阿惠結婚。在美國,阿惠英文能力不好,在當地又沒有朋友,雖然阿嘉課業負擔不輕,卻心繫著單獨在家的阿惠,因此,每天傍晚六點前一定會回到家陪阿惠,兩人共享晚餐。
日子久了,學習的壓力、生活的壓力、照顧阿惠的壓力,壓得阿嘉快喘不過氣來。過了兩年,大兒子伯元出生,新生命的降臨帶給兩人極大的喜悅,當然,也帶來了相對的負擔。爾後阿嘉學成回國,家庭需要進入另一階段的調適。
阿嘉有很好的學歷,但在求職路上並不順利。繁重的工作及壓力,壓得阿嘉幾乎喘不過氣來,這段日子有位與他談得來的女同事,在工作上和精神上給予他許多的支持,讓他得以在工作及照顧家庭之餘,有喘口氣的空間。
兩人漸行漸遠
相對於阿嘉的工作起伏轉換,阿惠的工作穩定多了。他們的房子就買在離她工作的機構步行不到十分鐘的社區,阿惠可以兼顧工作和家庭,照顧著伯元和莉安的起居生活。
長年工作及專業上的發展,讓阿嘉和阿惠的價值觀及生活型態差距越來越大。兩人的關係漸行漸遠,最後連共處一室對阿嘉來說都是不能忍受的事了。慢慢的,阿嘉在任教的大學附近買了間小房子,不回來了。不過,這段時間對於孩子們的學習,他這個爸爸沒有缺席,仍舊做著他應該做的事。
價值3千萬元的自由
分居五年之後,就在通過教授升等後兩個星期,阿嘉提出了離婚的聲請。調解室內,阿惠眼眶泛著淚光,帶著急促高亢的語調對著調解委員說:「我雖然沒有證據,但我知道,他是有了外遇,對象是他的女同事」、「為了讓孩子有個完整的家,我是不會離婚的」,這些都是阿惠最初的主張。雖然分居已經五年,阿惠仍然希望守住這段婚姻,守住這個家的完整。
面對阿惠,阿嘉聲音低沉的說:「我們倆的婚姻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我感到很遺憾,也很抱歉。這個婚姻我是回不去了,希望我們可以好聚好散,我們共同買的房子歸妳,我也會盡力做個好父親。⋯⋯」。
調解會談進行四次,大半的時間裡,阿惠和阿嘉都處在一邊要離一邊不離的僵局裡,彼此攻擊對方的不是,消耗了許多能量。最後,峰迴路轉,情勢急轉直下,兩人達成離婚的協議。步出調解室時,阿惠是口袋滿滿的,因為阿嘉為了不再受這段婚姻的束縛,付出了大約三千多萬元的代價。
專業觀點與策略
在這個已經死亡許久的婚姻中,阿嘉心如堅石、執意求去,阿惠則緊抓不放,等候已經遠離的丈夫。調解之初,兩人呈現完全僵持的狀態,沒有交集,彼此都深陷在空有形式的婚姻裡,承受著糾葛牽連的苦痛。最後,追求自由與設定停損點的議題,解放了這段死亡已久的婚姻。這是一個調解成功的案例。
阿惠和阿嘉的主張和需求南轅北轍,要達成共識是一個很大挑戰。如何妥協突破僵局是兩人需要面對的難題。阿嘉要思考的是,用什麼方式或條件交換握在阿惠手中的自由;阿惠的議題是,實際面對離意甚堅、無法回頭的先生,如何設定停損點,讓自己不再情緒深陷,並且,把握調解機會獲得經濟上的安全保障。
引導雙方突破僵局
在離婚訴訟的案件中,孩子的最佳利益是需要被維護的核心議題。雖然,伯元和莉安的生活及身心發展尚可,伯元也已經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但莉安尚處在國中三年級的青少年階段,需要比較多的關照。
基於以上觀點,調解委員依照嚴謹的調解架構,協助兩造解決問題。開場白說明什麼是調解,設定規則,鋪陳當事人對調解的瞭解與信任,進而,邀請雙方說明對問題的看法、蒐集資訊、設定議題、制定解決方案選項與協商、達成協議等步驟。
在某些步驟中,雙方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現象,重要的是,調解委員如何敏銳地抓住主要的議題,引導雙方聚焦,才有可能讓雙方突破僵局,找到出路。當然,除了嚴謹的調解架構,相關的諮商技術,如傾聽、澄清、摘要、調解同理⋯⋯等,是協助調解進行的重要工具。
最大共識是孩子未來
就這個案例,阿嘉最主要的需求是自由,阿惠最在意的是真相和安全,而他們最大的共識是兩個孩子。因此,孩子的最佳利益及照顧計畫是最好的切入點。完成了孩子照顧計畫之後,針對婚姻關係的去留進行協商及制定解決方案選項。對於阿惠在意的真相議題,調解委員另闢隱密空間,讓雙方自行對話。
最後,阿惠終於認清現實,為自己往後的人生設定停損點。在調解委員協助下,兩人進行調解對話,幾度來回之後,終於達成協議。離開調解室前,阿嘉表示心情輕鬆許多,阿惠情緒不再如往日般激動。
心理諮詢觀點
故事中,阿嘉與阿惠實質上已經死亡五年、卻仍然糾葛著的婚姻關係,終於結束了。為了結束這段二十二年的婚姻,阿嘉付出三千多萬元的代價。
這個代價對有錢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於領固定教授薪水的阿嘉來說,這個自由的代價實在不小。為此,阿嘉願意付出如此「大」的代價,解脫在法律上婚姻的羈絆,可見其心理上對自由需求的渴望。這個需求,所帶來的心理動力,是多麼的強烈啊!
需求層級理論
需求理論的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大部分的行為,是為了追求滿足各種生理、心理或社會的需求。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將人類的需求,按層級劃分為生理需求(如飲食與性)、安全需求(如薪資與工作安全)、關係需求(如愛與歸屬感)、自尊需求(如地位與名聲)、自我實現需求(如潛能發揮與自主管理)。
在婚姻關係中,也可以從心理學家的觀點,來關照伴侶關係的圓滿與否,或者檢視其面對的問題。看看這對伴侶,阿嘉與阿惠,年輕的時候,由於愛與歸屬的需求驅使,讓阿嘉和阿惠相識、相愛,進而走入結婚禮堂共組家庭。
相愛容易相處難
從交往至結婚前幾年,兩人互動中,有愛、有自由(因為當事雙方樂意)、有樂趣。對此,雙方都滿意,因為這段期間的生活,同時滿足了彼此在好幾個向度的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很清楚的,那段時間他們是有愛的,愛串起了兩人幸福的伴侶關係。因為愛,兩人親密的互動,有了一雙子女。
然而,如果沒有保持一份敏銳的覺察力及反思力,相愛容易相處難啊。在時空轉換的長河裡,兩個人身心自然的變化、家庭生命發展歷程中任務的轉換,如果沒有保持良好的溝通,適時檢視與調適,兩人便會漸行漸遠。這些挑戰帶來的層層壓力,一點一滴地耗損在前些年兩人在愛的銀行中的存款。隨著時光流逝,兩人之間的愛,被磨得消失殆盡。
彼此需求沒有被看到
這個家庭,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無論在環境的布置或是家庭活動的安排上,阿惠總是居於主導的位置,沒有阿嘉的空間;或者說,阿嘉沒有堅持自己內心真正的主張。這樣的互動模式,逐漸地將阿嘉推向伴侶系統的邊緣。阿嘉長期壓抑自己的情況下,心裡不舒服的感覺逐漸增強,終致無法忍受。
而阿惠雖然度過一段甜美時光,也認為自己嫁了個博士,很有面子,但當阿嘉漸行漸遠時,阿惠氣憤地說「我雖然沒有證據,但我知道,他是有了外遇」,處理婚姻危機的介入點及方式,就是失焦了。長時間以來,他們不是溝通,而是彼此抱怨,於是,彼此的需求沒有被看到,更遑論滿足。
畫下了句點
離婚訴訟及調解歷程,也可清楚看到心理需求動力的軌跡。阿嘉在僵固的以岳家為主的家庭裡,自我的空間(自由的需求)壓抑得厲害,以至於願意犧牲安全的需求(三千多萬元的經濟安全),來換取心理、社會及生活的自由空間。
阿惠幾經掙扎之後,認清伴侶之愛的需求在此關係中已不可得,選擇放手,並且,以手中的自由,換得了居住上和經濟上的安全需求。另外,阿惠在意的真相問題,是自尊需求議題,她主觀地認為自己被背叛、要阿嘉認錯及道歉;在最後一次會談時,只有他倆的空間裡,這需求或許得到了某種程度的處理。
這場需求的交易完成了,離婚調解成立,阿嘉和阿惠的二十二年婚姻畫下了句點。然而,當這個家庭生命系統進入到另一個動力狀態,心理上及情緒上,每個成員都有需要調適的地方。下一個階段最理想的圖像會是,看到每一個成員,以愛與尊重連結彼此,讓每個成員的需求,在這連結中都能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滿足。
(興韻/輯)
《家事法庭裡的春天》
作者: 彭南元法官
出版社:啟示
其他書訊:
《海上霸權》
作者: 竹田勇美
出版社:燎原出版
海洋佔了地球面積的七成以上。歷史告訴我們,在各種談判與交涉的背後,都隱藏著強國爭奪「海洋霸權」的盤算。這不只是地緣關係學的討論,還有包含漁業、石油開發、航路、貨運等等的許多因素構成的複雜海權結構。
作者竹田勇美把大國設計的海洋秩序與海洋政策按照時間順序加以整理掌握,從「大航海時代」開始,梳理過去400年的海權地緣政治史。
面對中國的崛起,面對動盪的海洋秩序,我們該如何因應才好?回顧這400年間海洋的歷史,作者把焦點放在海洋秩序與海洋規則的變遷,從海洋視野出發,重新理解近現代史。
《情緒虐待自癒療法》
作者: 泰瑞莎.科米托
出版社:本事出版社
情緒虐待是一種非生理性的暴力,加害者會辱罵、貶低或控制受害者,這是有系統、非身體上的霸凌;它是種行為模式,目的是使受害者痛苦、失去信心,並受到控制。這往往比生理上的傷害更難以察覺,也遠比我們以為的更普遍。
情緒虐待除了發生在伴侶關係之外,親子及婆媳關係、職場及學校的人際關係等等也經常出現。有些人一輩子所認知的人際關係都被扭曲地形塑,其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
書中將分成三個階段:1.辨識情緒虐待、開始採取行動、勇敢向前邁進。2.從提供訊息開始,幫助我們將經驗放到脈絡中,3.引導我們檢視自己的關係,指引我們走向復原之路。
《白茶》
作者: 秦夢華
出版社:崧燁文化
白茶,亦稱「僑銷茶」,昔日,品白茶是貴族身分的象徵。長期以來,白茶主要遠銷香港、澳門、德國、日本、荷蘭、法國、印尼等地。白茶因採摘標準不同而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其中,白毫銀針是白茶中的極品,位居中國十大名茶之列。
本書以地北路福鼎白茶、南路政和白茶為緯線,以白茶的種、採、製、品飲、鑑賞為經線,輔之以白茶與健康的關係、白茶文化傳播內容,具體地展示了白茶的核心內容。書中白茶的代表性茶類,作者配以清晰且具有美感的圖片,能幫助喜歡品飲白茶的讀者對白茶有較為詳盡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