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回到疫情前 成紅色燈主因

林志怡 2021/12/28 16:11 點閱 13842 次
PM2.5 造成空汙橙色以上警戒的日數有增加的情況。(網路截圖)
PM2.5 造成空汙橙色以上警戒的日數有增加的情況。(網路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境外移入的 PM2.5 濃度已超越疫情前水準,加上年初乾旱、擴散條件不良,已成為 2021 橘色與紅色以上空氣品質的污染主因。環境監測及資訊處處長張順欽指出,去年的顆粒狀污染物(PM10、PM2.5)的污染較去年有增加的情況,且集中在一到三月。

多項污染物減少

張順欽指出,近五年來 PM10、PM2.5 等粒狀污染物,與二氧化碳、臭氧等污染物觀測濃度大致都是往下降的,但今年的PM10、PM2.5濃度與去年相比增加了些許,其中 PM10 上升 3.3%、PM2.5 自動量測數據更較去年增加 4.6%。

整體空氣品質狀況部分,張順欽說,台灣去年空品良好或普通的比例佔全年 90.76%,且發生橘色或紅色以上的空品提醒的站日數近五年來持續減少,但其中可以發現 PM2.5 是造成橘色以上空品警戒的主因,而臭氧超標的時間今年則特別少。

PM2.5 造成橘色以上空品

張順欽解釋,臭氧污染減少要歸因於氮氧化物、非甲烷碳氫化合物等前驅物持續減少,且今年南部的高溫天數較少,不利臭氧生成,透過富貴角、陽明與澎湖等測站也發現,境外影響明顯降低,種種因素使得臭氧濃度較低。

但在 PM2.5 部分,張順欽說,進一步分析紅色空品警示站資料發現,PM2.5 超標事件主要集中在今年第一季(一至三月),且橙色以上警示燈號的日數較去年高,與弱風日較多,導致擴散條件不佳、降雨日較少、粒子洗除效果減弱有關,且百年大旱期間的混合層明顯降低,造成多起本地污染物持續性累積的事件。

疫情影響減弱

此外,空保處副處長王嶽斌指出,境外移入的 PM2.5 部分目前已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較去年同期增加了 15%,甚至比疫情前更加明顯。

針對台灣在五到七月經歷三級疫情警戒,人們減少外出是否對於今年的污染有減少的效果,張順欽指出,因為對疫情的擔憂,導致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民眾明顯減少,其實在疫情期間觀察到路上的車流是增加的,所以整體上疫情對台灣空污的情況沒有太明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