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抓出失智症前驅期 及早治療較省力

林志怡 2021/12/08 15:31 點閱 5657 次
透過腦波檢測,可以快速判斷病人是否有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症的情況。(Photo by 林志怡/台灣醒報)
透過腦波檢測,可以快速判斷病人是否有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症的情況。(Photo by 林志怡/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戴上腦波帽、只要兩分鐘就能從腦波知道病患有沒有失智症或認知障礙風險!台科大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劉益宏指出,新開發的「腦波 AI 精準輔助診斷技術」透過 AI 檢測腦波,進行客觀的腦波訊號判別,可同時檢驗輕度認知障礙(MCI)與失智症(AD),在前驅期就進行治療、降低失智症轉換率。

前驅期及早介入治療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指出,健康與失智症間的灰色地帶被稱為MCI,是失智症的前驅期,其中有 15 至 20% 會惡化為失智症,若從此時期開始介入治療,能有效降低轉化率,但目前的量測大多針對失智症進行,且需經多項曠日費時的檢驗才能得知結果,門診因此處於大塞車的狀況。

劉益宏進一步解釋,MCI 患者前額區的腦波複雜度會明顯下降,代表與外界溝通能力減弱,與失智症患者的表現類似,雖已有軟體可以透過 AI 判讀腦波、檢驗 MCI,但無法通用於阿茲海默症的診斷;其他用於阿茲海默症診斷的技術,如血漿內tau蛋白檢測、血液中beta澱粉樣蛋白神經炎斑塊密度檢測等侵入式檢查,都相當昂貴且費時。

可直接檢驗 MCI

他強調,團隊開發的系統從腦波感測裝置、腦波機到軟體都是自行開發,且硬體已通過 FDA、TFDA認證,憂鬱症模組更已在醫院實際應用,失智症輔助診斷技術預計在明年第二季完成大數據收集與 AI 系統優化,只需要兩分鐘檢驗、40 秒分析就能把結果回傳給醫生,且通用於 MCI 與失智症診斷,大大的縮短檢驗時間。

長庚醫院精神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志根指出,以目前已經在使用的憂鬱症輔助診斷系統來說,「臨床上病人會希望能看到明確的結果、知道自己的腦波的確與憂鬱症相似」,在客觀發現腦波圖一樣後,病人會更願意接受治療、進行改變,而失智症的檢測也是同理,未來也希望能將此一技術應用在神經回饋治療上。

另一方面,系統也建有量表填答功能,可以透過系統一併傳送給醫師。蔡佳芬解釋,在臨床上可能會遇到量表填寫有問題、但腦波表現沒有失智症訊號的病人,此時就能推斷可能是其他精神疾病引起症狀,如焦慮或憂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