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人才培育 誰來關切?

吳英明 2021/10/24 11:03 點閱 1079 次

請先賞析這些年來,我們的家庭及社會「長成」什麼樣子?然後,我們再一起以「神聖的不滿足感」來反思進行當前教育的「前衞」和「創新」。

「成長」還是「長成」?

這是一個注重「成長」績效,完全不顧「長成」樣子的教育。有很多人疑問,教育愈創新,社會就愈創傷?教育愈前衞,社會就愈脫軌?「家庭的教育功能」重生似乎是才是當務之急。

火車想自由,所以向鐵軌說「我不需要你」,可行嗎?很多很多教育工作者感嘆,教育的真道、軌道和航道已經偏航、迷航了,還是杞人憂天?

若生命成長的自然元素是「陽光、空氣、水、免疫」,那麼我們的教育內容嚴重缺乏什麼?如果,生命長成的社會元素是「愛與被愛、紀律與管教、時間」,那麼我們過去的教育主張嚴重扭曲什麼?若「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仍是基本?那麼,回到「教育和牧養原點」才是當務之急,是嗎?

幸福童年與天賦平台

阿德勒名言「幸運的人,用童年療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所以,「童年和家是愛的起點」和「童年和家亦是健康社會的根本」?那麼,好城市的基本功是什麼?「單親家庭」和隔代教養愈來愈嚴重,這已經不是支票性的或福利性的「津貼」、「補助」、「救濟」可以用來改善問題;結構性的問題不解決,社會福利和健保支出就愈增加,社會安全就愈脆弱。

若渴望「讓天賦自由發光」,我們就應該活化「城市天賦平台」,使市民天賦相遇而非相爭,讓市民天賦互鍊翻轉服務,城市因市民更活潑熱情?那麼,好城市的「市民天賦平台」創新行動是什麼?市民天賦熱情的釋放,不僅自己神采飛揚,更讓他人蒙福獲利,也讓社會安全有特色。

世界在等待的人才

教育走到今天,我們到底為世界在培養什麼的人才?世界一直在等待的人才,目前的教育本質可能培養出來嗎?COVID-19 和COVID-Variant 清楚告訴我,全球防疫需要「全球計劃」,而非仍停留於「國家行動」或「國際合作」的思維和做法。難道「教育」只為「國家競爭力」和「國際移動力」嗎?面對「全球治理」的需求,「城市治理」的心智模式豈可不升級?

若真的要達成UNSDGs 和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的包容性的教育/發展,世界一直在等待的人才是:善於研發競爭的「國家人才」、或善於移動掠奪的「國際人才」、或忠心治理和服侍列國的「國度人才」?後疫情時代,超越「國家利益」和「國際政治」的教育觀和教育內容是什麼,難道不值得熱切討論嗎?

是「人本」還是「本人」?

太多太多人疑問,高舉「人本」教育,怎麼會導致這個世代的人充滿以「本人」為中心的思想和行為模式?而失去活出「公共靈性」的「人味神釆」?這種「人本」和「家本」嚴重脫錨,「宅本」和「群本」的嚴重對立;非常快速惡化擴散在社會中。

這一代似乎漸漸「長成」了,只要努力賺錢聘外勞照顧父母親就盡孝道了,寵物心情不好必須自己親自送醫的怪異現象?親子共學成長和陪伴聆聽父母,好像被扭曲成為不符「市場經濟」的效率和效能?

「科技始於人性」,怎麼會「長成」為「科技定義人性」?更甚是「科技使人無止盡耗竭」?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的超級方便性所帶來的全球陷阱,使人「長成」愈來愈不像有溫度要負責任的「人」?人漸漸失去紙本閲讀、偉大思考、情感表達、止於至善的能力和渴望;主掌人際關係的腦部病變和萎縮對人類的影響不堪設想,怎麼辦?

人類需要的「安息經濟」

以「市場經濟」趨動的「物質文明」、「買賣交易」、「向上移動」、「人工智慧」等,卻讓我們經歷「人際疏離」、「耗能耗竭」、「身心俱疲」、「家庭崩解」、「世代對立」;人心不再學習「向下移動」的謙卑反思和服事他人,但卻勇於挑戰「神工智慧」而大舉亂序亂套的「基因改造」、「價值扭曲」和「崩壞家庭」?

睡覺、休息、休閒、運動、渡假已經無使人健康復甦,身心症已快速增加,靭性城市、永續發展、大地休息需要源於平靜安穏的安息生活方式。人類所遇到的困境浩劫到底是需要「市場經濟」還是「安息經濟」的價值、邏輯、生活風尚和信念主張才能舒解呢?

反思和夢想

我們的教育到底要創新什麼?怎麼前衞?教育底蘊的優雅氣息和家庭教養是什麼?的確,值得我們共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