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網路社交 在意同儕、親子衝突

林志怡 2021/10/07 14:08 點閱 2024 次
IG 等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的自我認同,造成嚴重的威脅。(網路截圖)
IG 等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的自我認同,造成嚴重的威脅。(網路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林志怡綜合報導】瀏覽 IG 不再是放鬆心情、分享生活的管道,而是無止盡的優劣比較,且青少年因此容易陷入自我貶低、卻又不能不瀏覽貼文以維持網路社交活動的惡性循環。心理學家達菲在 CNN 撰文指出,很多父母覺得從社交媒體獲得自我認同是愚蠢的行為,但這的確是當今年輕世代的新現實,父母應扮演輔導與陪伴、而非否定的角色。

修圖修很大?

達菲在 CNN 的文章中舉出數個實際因 IG 等社交媒體陷入焦慮的青少年案例,其中包括一名每天花一小時以上的時間修圖、讓照片變得完全不像自己的 17 歲少女。他說,該名少女在分享她的修圖動機時,無奈提到,「因為大家看了照片會按喜歡,得到的稱讚來得太快,雖然我知道這張照片裡的人不是真正的我,但我還是會繼續這樣做。」

在社交媒體上保持完美形象,帶來的壓力與在現實生活中維持人際關係一樣沈重。達菲說,除了為了追求追隨者稱讚、修圖修到走火入魔的青少年外,他也曾遇過擔心無法在媒體上得到青睞、選擇龜縮起來的青少年,且他們普遍有過瀏覽其他人的圖片、看到同儕有比自己更多的追隨者、感覺自己的生活不夠優秀而心理上產生不適的經驗。

世代落差難求助

他也提到,目前還是有許多父母覺得,在網路世界尋求認同感是無用、愚昧的行為,也因此對孩子面對的困難嗤之以鼻,更甚者反而會因此與青少年產生衝突;如此一來孩子會發現父母無法在他們受傷時提供協助,漸漸地放棄求助。

對於青少年的心理困境,達菲說,面對這些心理壓力的青少年往往只能向同儕求助,而非具有成熟社交經驗、可能更適合提供精神支持的成年人。父母在面對類似情況時,應該要對孩子承認自己在相關網路經驗上的不足與認識上的局限,接納孩子的心理狀態,並提供可能的積極應對建議。

社交媒體焦慮普遍

另一方面,IG 與臉書等社交媒體傷害青少年的案例相當普遍。NPR 指出,據 2018 年的皮尤調查,在具有媒體瀏覽習慣的 13 至 17 歲青少年族群中,約 43% 因為使用社交媒體而感到壓力;另有 37% 的人表示,他們在分享時,會預期獲得很多讚數或評論的內容時會感到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