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盒子裡的夢》

醒報編輯 2021/09/12 08:45 點閱 5124 次

深愛電影,也認真看電影,為不負影院裡的流連時光,影癡男孩彭紹宇提筆寫下這本私人觀影筆記。曾受邀書寫多個觀影專欄,他的觀看範疇豐富多元,對影視動向、時事議題擁有敏銳的觀察。他的文字則具敏感共情的性格,擅於捕捉人物間埋藏的幽微互動,憐惜故事背後勾勒的細密情思。

本書從南韓商業類型片《一九八七》到歐洲藝術片《痛苦與榮耀》,從切合全球政治的《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到台灣新導演作品《返校》、《怪胎》、《蚵豐村》,同時也不忘涵納近年廣受好評的《婚姻故事》、《機智醫生生活》、《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等話題之作。

全書分六輯,輯一「說出來,才不會遺忘」,以南韓政治電影開篇,再帶到台灣的《返校》,直書藝術與人類歷史的深刻連結。

論人生、家庭與社會

輯二「追尋自我漫漫長路」,描繪不同世代應對人生千奇百怪的排列組合,或屈服或反抗,我們如何從他人的生命故事找到療癒自己的能量?輯三「影像,是映照現實的哈哈鏡」,關注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角力,看見差異與壓迫,並勇敢提問:生活難道是一齣「沒有小丑的喜劇」、「沒有反派的悲劇」?

輯四「家庭群像,社會眾生相」,一探家庭親情複雜的難言滋味,愛與理解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輯五「愛的千百種模樣」,則與角色展開對話,談論愛是怎麼一回事。愛情是深刻雋永的史詩,是漸漸熟成的杏桃,是兩人攜手從黎明漫步至午夜,也可以是心底一句無聲的祝福。

輯六「在這個不被善待的世界裡」,書寫疫病蔓延的社會,人們如何克服內心的恐懼,在社會中找到適切的位置,善待彼此。此外,書末特別收錄「改變中的巨人」,藉《寄生上流》及《國際橋牌社》做出兩篇影視產業分析,企盼為台灣影視找出兼顧故事與市場的借鑑途徑。

「電影的發明使我們的人生延長了三倍。」楊德昌在電影《一一》裡這麼說。彭紹宇則說:「走出電影院,我就與自己有一部電影的不同。闔上一本書後,我也與自己有一本書的差距。」

白色恐怖電影

一九四九年以降的戒嚴時期,開啟籠罩台灣三十八年的白色恐怖統治,是許多老一輩台灣人的集體回憶。威權體制下的窒息年代,人人自危的各自為敵,多少無辜冤魂受盡凌辱和不義處刑,本應化為豐沃的刻劃對象,這些故事卻大多僅活躍於鄉野傳說,是可惜,也是損失。

談及那些屈指可數的白色恐怖電影,其實它們皆在台灣影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一九九一年,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頒當年度金馬最佳劇情長片;一九九四年,萬仁的《超級大國民》同樣提名多項金馬獎。

然而,台灣影視界在此之後卻噤聲般沉默了二十多年。即便仍有獨立作品探討白色恐怖,主流電影卻幾乎不敢觸碰,政治議題宛若禁區。先不論能否通過對岸電檢,當作品稍與政治擦邊,島民便忙著呼喊「分化撕裂」、「藝術歸藝術……」,同時卻又矛盾地,羨慕著鄰國的歷史反思力道。

噤聲般沉默多年後

等了好久,終於在二〇一九年,我們有了《返校》。

這是部得以一窺台灣電影工業的成果作,暫擱議題設定,新銳導演徐漢強與《紅衣小女孩》、《天黑請閉眼》編劇簡士耕、傅凱羚的編導組合,拉提了全片質感營造,技術面更屬上乘。

有人說它是這個時代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或《超級大國民》,但若全然以數十年前的經典來期待《返校》,較為直白的敘事風格卻又與過往大多採隱晦暗喻的手法大相逕庭。

相較之下,《返校》使我們看見一個更新穎的呈現方式,魔幻元素仰賴強大後製、動畫與特效化妝技術,非線性敘事則考驗編劇與剪接功力。配樂同樣可圈可點,盧律銘的弦樂使全片氣勢幾乎在片初就已構築完成。

《返校》由遊戲改編

《返校》從遊戲走向電影,除了與任何小說改編電影一樣肩負得同時滿足原玩家與新觀眾的雙重標準,這部於台灣前無古人的首部遊戲改編IP,更須避免觀眾彷彿在「破關解任務」的先天硬傷。

顯然,《返校》的缺點即來自於此,片中部分人物淪為功能性角色,有些遊戲痕跡到了電影裡顯得不太自然。論及選角,男女主角氣質對了,本身就不會失分太多,王淨甚至讓人有種看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小明的既視感,只是口條都可以更好;倒是傅孟柏飾演的張明輝老師特別突出,發揮空間雖有限,演技表現仍撐起角色。

歷史情境很寫實

談《返校》怎能不提政治?片中因讀禁書而被捕的讀書會,學生們讀的可不是什麼共黨思想或革命大論,而是現今被世人尊崇的思想家鉅作。

不僅如此,禁書書單被禁的理由千奇百怪──日本作家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因譯者魯迅而被禁、印度文豪泰戈爾詩作《漂鳥集》因作者支持印度獨立運動而被禁、俄國小說家屠格涅夫的《父與子》則由於當代「反共抗俄」的政府政策,也跟著被封入箱中。

寧枉勿縱的年代便是如此,即便《返校》不像《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或《一九八七:黎明到來的那一天》是單一史實事件改編的作品,其中敘述的歷史情境卻相當寫實。

光明報事件

攤開歷來白色恐怖校園事件,首先是一九四九年因「單車雙載」爆發警民衝突的「四六事件」,左傾思想進入校園,實為對腐敗國民政府積累已久的怒氣宣洩,為白色恐怖鳴第一槍,隨後不久便實施全島戒嚴。

一九五一年,台南工學院(國立成功大學前身)學生曾錦堂參加讀書會被逮捕,遭槍決時年僅二十一歲。一九四七年的光明報事件則是《返校》明確參考的案例,可說是較清晰的電影原型。

事件起因於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作家鍾理和胞弟)組織地下讀書會,並與才子呂赫若(電視劇《台北歌手》即講述他的故事)共同創辦刊物《光明報》,由國文老師藍明谷協同發行,內容多抒發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滿。

共犯結構才是兇手

被捕後鍾與藍均遭槍決,呂則逃亡多年後逝世,三人過世時皆未屆不惑。值得一提的是,事跡暴露源自成員王明德(議員王世堅之父)藉由寄送刊物追求女子,遭破獲後供出其他成員名單,此與《返校》中方芮欣因嫉妒而告密的女性私情全然顛倒。

誰才是殺人兇手?在當權者可任意將人民性命掐於一指的年代,殺人的不是告密者,而是整個國家機器的共犯結構。為什麼台灣在《超級大國民》後,等待了二十五年才有《返校》?

片中以鏡面呈現的警總臉孔,映照出自我審查依然存在,後遺症使我們多年來摀住嘴巴、遮住雙耳。老一輩源於傷痛或不想惹事而緘默,年輕一代則是從沒聽說或無意了解,那些蒼白的姓名就此散落於六張犁亂葬崗,那些冤魂也就被遺忘在馬場町無人聞問。

不畏尋覓真相

《返校》是座負罪者的輪迴獄牢,逃脫的鑰匙不是遺忘而是記得,轉型正義從不是為了撕裂,受難者、家屬與社會的集體失語,就能讓這些歷史化作過眼雲煙嗎?幸有愈來愈多燈光照向這些暗處,創傷無法彌補,但唯有人們不輕易忘記、不怕討論、不畏尋覓真相,傷疤才能癒合,再談所謂原諒。

這個時代能有《返校》這樣的電影,是件很了不起的事。要知道,只有在自由的土壤,才能拍出那些記述過往傷痛的故事。台灣的轉型正義確實又跨出了一步,但我們都還能做得更多,還能做得更好。

(興韻/輯)

《黑盒子裡的夢》
作者:彭紹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貨櫃與航運》

作者: 馬克.萊文森
出版社:八旗文化

貨櫃不只是個低科技的金屬箱子,更是緊密連結的運輸系統,系統中的任何一個環節改變,都會觸動貨櫃航運業最敏感的成本與運費。本書訴說一個戲劇性的起源故事,從貨櫃誕生、在1970年代廣為採用前歷經十多年的困頓發展,再到貨櫃化大幅降低運輸成本帶來的巨大經濟影響。

1956年,一艘改裝過的油輪載運五十八個貨櫃從紐華克開往休斯頓。這是全球貨物運輸方式革命的開始,航運公司訂購愈來愈大的船隻裝載很快成為標準規格貨櫃的金屬箱子。從紐約到新加坡的港口城市爭先恐後地進行現代化改造,以求容納更大的船隻。貨櫃航運逐漸發展成龐大的產業,造就今日的全球貿易:得船得貨櫃者,得天下。

《房子再小都好住,小宅設計規劃書》

作者: 漂亮家居
出版社:麥浩斯

本書針對小坪數居家空間,歸納出一般最常見的困境,藉由基礎原則解說,改變多數人對小空間既定的舊有觀念,並藉由提出實例破解手法,讓讀者可以實際學習、運用。

另外,收集長型屋、夾層屋等多種案例,教你面對各種不同屋型,該如何好思考空間的規劃與安排,並附上平面圖與實際圖片輔助,搭配詳細的圖解與說明,讓你不只看得懂,也能一學就會。

走道寬度應該留多少?想要兼具單人床鋪的臥榻尺寸又該怎麼設定才是正確的?小空間更需要對尺寸錙銖必較,你需要知道的尺寸通通有解。詳細圖解採光、動線、格局,學習如何做出空間最佳安排。

《今天吃便當》

作者: 戀戀家
出版社:日日幸福

作者透過多年的教學,從每堂課前皆於短時間內親手準備大量食材的經驗累積,慢慢有了體悟:其實準備多人份的餐點,比少人份的餐點更為容易省事。

如何規畫出一週菜單、一次採買、一次調理、一次分裝?本書針對一般大眾對加熱便當的疑慮,比如菜色重複、變質、味道走樣、如何保存……所有疑慮統統集結到本書中,完全不藏私公開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