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蘇貞昌日昨指示,環保署積極辦理《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作業,納入「2050淨零排放」,同時就推動碳費、改善氣候變遷等議題,展開積極溝通。
碳排不減反增
民進黨政府終於要明訂零碳時間,跨出減碳治理的第一步。不過,蘇揆的指示卻留下了一個不算小的問號,那就是2050零碳,台灣真的做得到嗎?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看到蔡政執政下的能源和電力政策,其實是往「增碳」的方向前進,而非減碳。
根據「2025非核家園」政策,4年後台灣的燃煤+燃氣發電占比將高達80%,遠高於日本與南韓。日本經產省在7月21日提出《第6次能源基本計畫》,其中,火力發電占比為41%;根據南韓能源暨產業部最近一次核定的「基本電力計畫」,2030年的燃煤+燃氣發電占比為53.2%。
蔡政府火力發電占比超高,有違國際趨勢;更何況,綠電占比20% ,目前看來實現的可能性極低,2020年預計綠電占比為9%,但實際上只有5.4%,怎麼可能在4年後由5.4%躍升為20%;而在非核家園的既定政策下,綠電不足之處,想必也只能用燃氣來取代。燃氣發電的碳排為燃煤的56%,並非零碳排;此外,燃氣發電會排放甲烷,這是比二氧化碳更嚴重的溫室氣體。
火力發電佔8成
如果蔡政府仍堅持非核家園的時程及發電比,那要如何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即零碳),政府必須訂出明確的中期目標,也就是從2025火力發電占比還高達80% 的情況下,如何在25年、即2050時,碳排可以歸零?專家已計算出台灣若想達到目標,則2030年至少減碳70%、2035年減碳80%、2040年減碳90%。
然而,連對碳排議題更關心的歐盟也「只敢」訂出2030年減碳55%的所謂「55專案」(Fit for 55),台灣要做到前述目標,恐怕困難重重。
然而,無論如何,必須訂出期中目標、並逐步檢視落實程度,才能確定台灣是不是真的能夠在2050年做到淨零排放。
此外,蘇貞昌還談到,歐盟將在2026年起徵收類似「碳關稅」的「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進口到歐盟的商品須依碳排量及出口國是否有課碳稅,繳交歐盟CBAM,這會讓出口商的成本增加。
應盡速立法收碳稅
歐盟在2023年1月1日就開始實施CBAM,試行期間為3年,進口商須申報其進口產品的碳排放量,還不用支付費用,但嚴格說起來,歐盟的CBAM是2023年就推出了,蔡政府最好不要以為CBAM還有很多時間可以拖。
3年的過渡期就是要讓各國進口商適應,同時,尚未立法徵收碳稅的國家,也要趕快立法,因為如果你在國內不徵收,產品出口到歐盟(美國也將跟進)就必須繳交CBAM,這豈不是等於把收稅權讓渡給外國政府嗎?
零碳排已是國際必須恪守的規範,絕不是口號,既然蘇貞昌已喊出2050淨零排放,且要將此入法,那就必須訂定更明確的排碳路徑計劃,並且確實按部就班進行,才能讓國人及國際相信,台灣確實能夠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