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供應鏈 藉大數據降低風險

呂翔禾 2021/06/22 16:01 點閱 12087 次
經濟部長王美花(右起)、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高哲夫、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首席副代表星野光明出席工研院供應鏈論壇。(網路截圖)
經濟部長王美花(右起)、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高哲夫、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首席副代表星野光明出席工研院供應鏈論壇。(網路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未來產業需結合大數據、物聯網,並考慮綠能、監管成本大幅提升的情況下,以便發展穩定供應鏈!」在工研院22日的「科技產業全球供應鏈合作論壇」上,鴻海副董事長李傑強調,現在供應鏈需要以大數據預測未來可能風險,並緩解缺工與缺技術的隱憂。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分行總經理希瑞樂則認為,要觀察拜登的供應鏈政策變化。

會前由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高哲夫、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首席副代表星野光明與經濟部長王美花在線上互相致意,美日歐代表都強調台灣半導體供應鏈重要性,但也重申要自主發展國家供應鏈,以降低未來供應鏈因為疫情、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而變動的風險。

三方面整合

李傑進一步指出,製造業現在面臨缺工與缺零組件、綠能轉型等挑戰,將工廠內的數位化與智慧系統建置好,打造有韌性的生產系統非常重要。他認為,好的生產系統需要3個部分進行整合:自動化、數位與智慧系統,讓廠商在生產產品、送交到客戶手上等過程中,都能蒐集到各種數據。

「這些數據經過篩選與大數據跑過後,就可以了解更多以前沒有發現的風險。」李傑以鴻海自身舉例,鴻海已經有2座工廠獲得WEF燈塔工廠的殊榮,不過這2座工廠都採用工業網際網路智慧系統,但是以不同的模式進行,一個是機器取代92%人工勞動力,另一個是透過大數據精準分配人力。

綠能與數位孿生

台灣博世Bosch執行董事顏恆文表示,歐盟等區域愈來愈重視綠能,因此供應鏈上也要配合轉型,無論是自動化、自駕車與汽車零組件都會是未來供應鏈逐漸轉型的目標。因此在每個生產環節需要將更多因素考慮,並使用「數位孿生」技術,以大數據進行更精準、即時的預測,讓生產能更快速調整。

不過希瑞樂認為,中國在「雙循環」戰略下,已經大量減少從國際進口中間商品的比例,並積極增加自產,讓西方國家在全球生產價值鏈的占比逐漸縮小,雖然貿易戰讓產業有外移中國的現象,但中國的經濟影響力還是愈來愈大,她預測全球將會有2個主要供應鏈:中國與西方。

供應鏈成本攀升

「業者也要注意供應鏈的成本愈來愈高。」希瑞樂分析,除了地緣政治以外,西方供應鏈會更重視氣候變遷、人權與綠能,中國對於供應鏈的監控也會增加,無論哪個供應鏈對業者來說都是成本增加,而且歐盟與日本進來都在檢視半導體、稀土供應鏈的穩定性,分化的趨勢只會愈來愈明顯,產業界需要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