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確診數持續校正上修,民間出現批准自購篩劑的需求。在國外,「自主快篩」早有先例,民眾能自己在家採檢,不必出門增加染疫風險,新加坡在上個月底宣布,未來民眾能在藥房購買新冠病毒的檢測工具,英國甚至免費送到家,每人每週兩份。
但是,自行篩檢可靠嗎?快篩看似簡單,但很容易操作錯誤,若採檢不當,判別結果就會有差異,增加誤判風險。
偽陽性高達八成
以德國為例,德國開放給民眾自行快篩前,不論是醫療院所或是相關的從業人員,會對民眾進行充分的指導和篩檢動作訓練,這不僅是確保快篩結果的準確度,也是預防傳染;再者,相較國外自行快篩已實行多時,台灣目前還沒有相關的細則和做法,甚或如何處理這些醫療廢棄物的配套措施,也付之闕如。
快篩只能判讀採檢是陰或陽性,無法得知Ct值(代表病毒的量),也不能做基因定序,確認病患身上帶有哪一種病毒。雖然流程簡易、採檢便利,相較「PCR核酸檢測」,其準確度、靈敏度、特異性也都大打折扣。
根據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抗原快篩的陽性比率很高,一般來說結果快篩是陽性者,但經過核酸檢測後發現只是偽陽性的比率有八成,且快篩結果為陰性者、偽陰性的比例也佔了三分之一。換句話說,快篩無法判斷哪些人「沒有染疫」,遑論在網路上購買快篩檢測,除了「有效性」及「檢測結果正確性」均無法確認外,還可能危害自身健康。
檢測得來速
由於自主快篩的正確率有其限制,也浪費檢驗和醫療資源,與其把預算花在只是驗個心安,不如廣設社區篩檢站,在衛生局或另設據點,將居民分組、定期篩檢,盡快找出社區的隱形確診個案,並將資源拿去做更完善的確診者足跡追蹤、或是補助居家隔離的患者。
國外盛行自主快篩是因為陽性率高,且快篩站沒那麼多,台灣則不少縣市針對染疫熱點陸續增設更多篩檢站。惟為了提高篩檢量能,南韓、新加坡,以及美國大都會區都設置零接觸的「檢測得來速」,讓醫護人員從車窗外採樣,民眾全程都不必下車,直接伸出手臂接種,檢測更省時省力,值得目前國內篩檢站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