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來,東北季風帶來連綿的大雨,迎風面地區的土壤含水量達到飽和,山崩潛勢升高。本月4日,臺鐵瑞芳至猴硐站之間的邊坡開始滑動,導致約有1萬立方公尺的土石崩落,淹沒軌道,花東線因而中斷,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由於崩落區過去都歸為相對安全的類別,發生這次出人意外的事件,自然引起國人的關注,也湧現許多檢討批評的聲音。
暖化加劇山崩發生
其實不只是我們臺灣,近年來世界各地只要有山脈的國家都飽受山崩、土石流的肆虐。例如美國加州森林野火規模日益擴大,導致土地荒蕪;沒有了林木或植被來穩定的邊坡,岩石就會從斜坡上落到道路上。森林大火過後,傷痕纍纍的裸露山坡格外脆弱,一場豪大雨,就會形成可怕的土石流,造成嚴重傷亡,房舍受損,道路封閉。
因此,許多科學家開始探討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全球暖化帶來的高溫熱浪、乾旱和降雨強度的提升,是否會引發山區更多的山崩、土石流?答案是肯定的。以森林大火而言,不僅有當下態勢猛烈的火災,隨後發生的極端降雨和強颱,使得山崩與土石流的風險更會延續1~3年。在過去20年裡,眾多學者持續探索氣候變化的不同層面如何影響北美、亞洲、歐洲和大洋洲山坡的穩定性。
土壤穩定度下降
結果顯示,隨著地表溫度的升高,山崩、土石流發生的頻率快速增高,破壞性也更強。就以法國阿爾卑斯山勃朗峰的案例來看,從19世紀末到現在,約80%的山崩事件發生在1990年之後,而最近的5年更佔了總量的3成,成長曲線真是如飛機的快速升空。
在高緯度地區如美國阿拉斯加的冰川灣國家公園,暖化使得永久凍土帶快速消融,削弱土壤的強度,導致高海拔的岩石大量崩落,在炎熱的高溫年夏季,岩崩數量更是非常顯著的增加。更可怕的是,該區的山崩若滑落到峽灣裡,還會引發海嘯,影響附近漁民和遊客的安全。因此,阿拉斯加官員強烈建議人們要避開已確定的危險區,以免遇到逃避不及的突發危險。
世界上大多數的山崩都是由降雨引發的;不幸的是,隨著暖化的趨勢,強降雨的極端事件正日益升高,配合強烈的風暴,帶來更頻繁的山崩、土石流。例如2017年加勒比海遭逢超級颶風「馬莉亞」侵襲,強風加上豪雨,發生了超過4萬起的山崩災害。
亞洲潛在風險最高
研究學者還發現亞洲是地球上發生山崩、土石流風險最高的地區;預測到本世紀末,亞洲地區的山崩、土石流事件會增加30%~70%。主要的原因一方面自然是十分普遍的山高坡陡地質背景,另一方面則是人口密度極高,這是不幸的前景。
臺灣除了高溫乾旱、豪大雨、強烈颱風的威脅外,還有頻繁的地震活動,加劇了山坡地的不穩定性。除此以外,不合理的人類開發活動也能誘發山崩、泥石流,更要嚴加規範防止。面對未來的艱鉅挑戰,加強地質調查與觀測作業,強化預警系統是最穩妥安全的防範策略,需要政府長期投入大量的經費、人力與建立完整的研究團隊,這是國家未來發展絕不可忽視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