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減塑效果有限 瞄準零售商配合

祝潤霖 2020/11/12 14:54 點閱 3144 次
皮尤基金會海塑專案經理Winnie Lau指出,塑膠產品未來10年會成長40%,光靠回收、減量與替代材質無法解決海廢危機。(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
皮尤基金會海塑專案經理Winnie Lau指出,塑膠產品未來10年會成長40%,光靠回收、減量與替代材質無法解決海廢危機。(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祝潤霖台北報導】「塑膠產品的未來10年會成長40%,光靠回收減量無法解決,零售通路要建立循環模式!」12日舉行的減塑循環論壇以打破零售限制為目標,認為零售包裝容器應採取「重複使用(reuse)」商業模式,推廣如可回收咖啡杯循環方案,透過零售商的積極配合必能有效減塑。

應訂重複使用方案

皮尤基金會海塑專案經理Winnie Lau指出,塑膠產品未來10年會成長40%,光靠回收、減量與替代材質無法解決海廢危機,需要加速商業模式與產品設計創新。但國際包括台灣的重複使用方案仍發展龜速,2018年至2019年僅成長0.1%,企業在簽署《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後,應訂減量目標及重複使用方案。

循環台灣基金會專員劉李俊達表示,海洋廢棄物從重量計算以漁業廢棄物為最大宗,從數量計算則90%都是塑膠,70%為食品相關一次性廢棄物,13%為漁業廢棄物,每年僅14%塑膠包裝被回收,每年800~1,200億元美金損失;「重新設計創新全新的物流模式,淘汰有問題或不必要的塑膠包裝,是首要願景!」

「零售商應採用重複使用模式,降低對一次性使用包裝的需求。」劉李俊達強調,所有塑膠包裝都要能100%重複使用、可回收或可堆肥;並確保塑膠包裝的重複使用、回收或堆肥實際可執行;將塑膠使用與有限資源的耗用脫鉤,並保證塑膠包裝不含有害化學原料,重視產業相關人員的健康、安全和權利。

實際行動減塑循環

外帶咖啡杯多是有塑膠防水膜的紙杯,回收處理耗時費力,常被當成一般垃圾處理;有鑑於此,英國CupClub團隊設計了可重複使用的咖啡外帶杯及回收桶,創辦人Safia Qureshi強調,消費者們喝完咖啡,可直接將杯子丟還回收桶,CupClub會去收取、清洗,再配送到合作的咖啡店,每個杯子可使用132次。

綠色和平認為,統一和全家超商已備有生產製造的能力,且也有齊全的物流系統,有實力與潛力扛下租借系統中的包租婆角色,自營租賃杯,在產業中取得先驅一角,掀起無塑黑金浪潮。全家表示,公司減塑剛起步,但已凝聚改革意識,也認同並朝以重複使用減塑,期待集思廣益尋求創新有效做法。

環保署廢管處長賴瑩瑩強調,永續循環著重源頭減量,環保署可用法令引導大家改變習慣,而零售業則可改變提供商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