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血會自相殘殺?植物比你還有音樂素養你知道嗎?微生物居然有分紅色派跟紫色派!各種生物冷知識讓人直呼:「華生,你突破盲腸了!」
本書從生命的起源,到人類的出現,從奇特怪異的動物,到多種多樣的植物,每一種神奇的生靈都值得我們探索。在浩瀚的生物種類中,既選擇了逾百例獸、鳥、魚、蟲、樹、木、花、草研究,也分析了人類本身。
這是一本揭示奧祕、展現多彩生物世界的知識書籍,書中既有幾十億年的生物奇觀,也有身邊種種奇聞怪事,可謂內容豐富,選材新穎,涉獵廣泛。
母牛對小牛犢總會關懷備至,常用舌頭輕舔小牛犢,讓人頓生母愛之情,從而有了「舐犢情深」的說法;而小羔羊總是前腿彎曲,半跪在地上,伸頭在母羊腹下尋找乳頭吃奶,故有「跪乳之恩」的稱呼。
儘管這些感人的情景被擬人化了,但人類的這種主觀看法也並非沒有道理。動物父母也會努力保護牠們的孩子,以維持本物種的繁衍與延續,因而「舐犢情深」也是有科學根據。
動物的親殺行為
但是,生物界的許多現象總是充滿著矛盾,讓人百思不解,而這些又往往徘徊在兩種極端對立的兩極。動物之間的競爭往往非常激烈,不僅在不同種間,就是在同種間、甚在具有親緣關係的個體之間,也都存在血腥的殺戮。
在烏干達叢林中有三種猿猴,雖有充分的生活空間,且不受人類干擾,牠們仍然會殺死自己的幼子;同時,在獅子和幾種猿猴群中,也有食子的情況。在野生動物中,不僅雄性會殺幼子,雌性也會殺幼子,雌黑猩猩有時會吃掉其他雌獸的幼子,雌海象會殺死試圖來索乳的陌生小海象。
除了哺乳類動物之外,其它動物殺死血親的事也並不罕見:公魚有時會吃掉魚卵(已受過精);而某些種類的鯊魚還在母腹中時,就開始咬牠們的一母同胞了。
對於動物親殺行為,生物學家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研究後,發現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配偶資源的競爭
我們經常在獅子的社會群系中看到這樣一幕:為爭取在某群體中的霸主地位,兩隻雄獅展開了殊死搏鬥。一旦新的獅王取代老獅王,便會急於一輪新的生育。那麼原先群體中留下的後代,作為新社群迅速交配的障礙,命運大多是被新上任的雄獅咬死。
這時的母獅似乎是真正意義上的受害者,牠們既要防止新獅王咬死自己的幼仔,還要順從於新獅王。當然,母獅作為新獅王勢力的象徵,自然不會受到傷害,暫時可以保全幼獅。為提防新獅王的伺機襲擊,牠們常常會將幼獅藏到一個隱蔽的地方。不過新獅王最終還是會找出幼獅咬死並丟棄,這一舉動往往徒勞。
建立自己的新王國
成年雄性老鼠有著比獅子更加徹底的做法,新的鼠王往往會釋放出一種能使懷孕雌性老鼠流產的化學物質,並使其立即進入發情期。由此可見,老鼠對「新王國」的征服,比起獅子顯得更為精明與迫不及待。
在海豚中這種親殺行為也經常發生。據記載,美國維吉尼亞海灘,在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七年短短一年的時間裡,就曾出現過九隻幼年海豚的屍體,受傷處幾乎相同──都是內臟破裂,大面積骨折。
研究表明,這些幼豚致死,是因為受到雄性成年海豚的猛烈攻擊,原因可能類似於獅子殺嬰。雌性海豚在喪子後的一~兩週內,會重新與雄性海豚交配。
我們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動物可能是透過親殺行為,來促使雌性個體從哺乳期個體,重新變為交配期個體。我們也可推測,對成年雌性個體的哺育能力,幼年個體應該存在著一定的回饋,並且在這一轉變之前,成年雄性個體間往往會為爭奪領地或霸主地位,進行激烈的爭奪,並且可能在決鬥中丟掉性命。
食物資源的短缺
一些成年的雌性動物在外界條件惡劣、食物短缺的情況下,為使更多幼體存活,往往會與其他幼仔共同分食其中一些比較弱小、缺乏活力的個體,從而渡過難關。比如狐狸家族。如果食物依然缺乏,最弱的一隻幼仔就倒楣了。這種行為會延續下去,直到找到食物。
動物的親殺行為,不僅局限在父母對子女的殺戮等同種生物之間,還存在於不同生物之間。廣漠草原上,限制大型肉食動物繁殖的因素,仍是草食動物的數量、棲息領地的大小,而種與種之間的競爭,已不再局限於在對食物和領地的爭奪上了。
由於具有強大的奔跑能力,與獅子比起來,獵豹在捕食善於奔跑的羚羊方面更具優勢,從而使獅子的生存競爭處於劣勢;為了讓幼獅在出生後有足夠的食物,母獅便會屠殺獵豹幼仔,從而減少獵豹對羚羊的捕獵量,同時也為自己的子女減輕未來生存競爭的壓力。
環境惡化誘導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報導:透過引進新的繁殖技術,動物園老虎或獅子一次繁殖了好多隻,然而不久就相繼夭折,存活下來的也是岌岌可危。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其實,由於老虎或獅子身困囚籠,經常受遊人騷擾,本身就已處在焦躁緊張的狀態。而被驚擾之餘,更會擔心自己的孩子遭受同等厄運,卻無法帶著那麼多幼仔離開,只好自己吃掉。
我們也能在親殺行為中,發現一些無意識的做法,比如雞在非繁殖期時,有時會用喙啄破窩邊的雞蛋,甚至啄食其中的卵,無論是哪隻雞的蛋,都會成為牠的「美食」。雞是缺乏食物還是完全出於遊戲?
這個問題至今不得而知;然而,在野雞身上,這種行為從未發生過,或許是因野雞只能產下十幾顆蛋,繁殖能力較低,並且還要計算天敵襲擊造成的損失,自然會倍加愛護後代了。而野雞在人類的改造下,變為了家禽,提高了下蛋量,此時反倒肆無忌憚了。人為因素在這裡是關鍵作用,動物的天性也在改造中成了犧牲品。
幼仔間的生存競爭
動物的親殺行為除了殺死自己的幼仔外,還包括幼仔間的生存競爭。在眾多幼仔看來,父母的精力畢竟有限,有的甚至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與照料,在出生前就已開始互相殘殺。
比如虎鯊的幼魚,在出生前牙齒就已經很鋒利,而雌性虎鯊一次會產下幾百條幼鯊,然而真正能夠活下來的只有一條。可以想像,虎鯊要經過多少次激烈的搏殺,才能來到這個世界上!因此在牠降臨於世的一刹那,作為一名獵手就已經十分出眾了。
三顆蛋的競逐
當然,父母有時也會給子女不公平的地位競爭,比如白鷺,一次只產三顆蛋,前兩顆分別含有大量的生長激素和其他有助於牠們生長的化學物質,而第三顆蛋只獲得前者一半的生長激素。
這些物質決定了白鷺幼鳥的本性好鬥,當三顆蛋正常孵化,幼鳥正常生長時,由於獲得了較多的營養,前兩隻好鬥,第三隻幼鳥就會被殺死。如果前兩隻中夭折了一隻,第三隻幼鳥便能夠活下去。不難看出,第三顆蛋不過是雌白鷺為自己能夠正常哺育兩隻幼鳥的備用而已。
總而言之,動物的親殺行為並不是生物界的一種必然現象,它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比如食物的短缺、生存空間的相對縮小、優勢個體的保留以及對領袖地位的占有等等。這裡的氣息比自然界普通的捕食更為殘酷血腥,在生存的渴求下,似乎依偎的親情也逐漸被淡忘。
動物的「殺過行為」
是夜,風雨交加,一隻赤狐竄入海鷗的棲息地,輕而易舉咬死了15隻海鷗,但既沒吃,也沒帶走,而是空嘴揚長而去;後來又有一隻赤狐夜闖民宅,一口氣在雞舍咬死了13隻雞,但僅叼走1隻;1隻花豹一次殺死了17隻山羊,然後有序將這17具屍體排列在一起,接著溜之大吉。
在北冰洋,一頭北極熊同時殺死了21頭獨角鯨;幾隻狼一下子咬死了幾十頭小馴鹿;貓頭鷹遇到鼠類後,即使已經吃飽了,不管數量多少,必定全部將其咬死才甘休……
以上現象表明,有時食肉動物一次殺死的獵物數量,遠遠超過自身的食量,這種行為就被稱為動物的「殺過行為」。
至於動物「殺過」的原因,目前科學家沒有一致的看法。有的認為,「殺過」是兇猛食肉動物的本性──殘忍好殺;有的認為這屬於偶然現象,並非每次捕獵都是殺過。
這種殺過行為是由於接近獵物時,受到被害動物的驚嚇、竄逃或狂叫的刺激而引起,並不像前面提到的是殘忍本性所決定。然而,較多的科學家認為,殺過的成因不能一概而論,對動物的殺過行為要作區別對待,有的動物出於本性,有的動物確是受到刺激而引起,有的動物也可能兼而有之。
《那些年課本沒教的生物冷知識》簡介
作者:侯東政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期:20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