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陳是祈綜合報導】看起來不起眼的QR碼,卻是疫情中的大救星。由於疫情肆虐,提倡無接觸購物付款,發展已逾十年的小小QR碼成為熱門話題,從付錢到查詢資料,只要一個方形的圖案就能完成,不需要與人共用紙筆或接觸。使原本單純工業用的科技,後來開始逐漸普及,直到大流行期間,QR碼成為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科技。
《Quartz》報導,由於疫情,各大支付平台與商店都在加強推廣QR碼,從讀菜單、登記資料等,掃描QR碼就可以在自己手機上完成,完全不用與他人共用紙筆或者接觸到陌生人,甚至有製藥公司在研發程式,只要掃QR碼就可以知道用戶的身體健康狀況,以研判這人是否適合回到工作崗位。
對於行動支付發達的中國,QR碼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甚至早已有三分之二的中國人都在使用,就連疫情期間政府推出的、爭議不斷的「健康碼」,也是QR碼的概念延伸,不過QR碼在其他國家地區還尚未普及。
Yahoo財經報導,QR碼原意為「快速回應」,是1994年由豐田汽車的子公司Denso Wave於日本的實驗室中使用,主要是為了要用簡便的方法,追蹤配裝線上的汽車零件,而QR碼明顯比傳統的直條紋條碼更快速方便,由於傳統的長條形條碼將信息儲存在一系列一維的行線中,可以儲存多達80個字符的數據,所以可以應用在顯示價格等簡單數據。
然而將二維信息儲存在正方形的QR碼中,已可以容納比長條形條碼多100倍的數據資料,不過該項技術一直到2010年才能由一般的智慧型手機讀取網頁連結,然而早期必須下載特定的手機應用程式,才能讀取QR碼,而在智慧型手機不普及的2010年左右(當時美國只有20%人口有智慧型手機),QR碼自然使用率也不高。
但這項技術竟在中國蓬勃發展,短影片平台Snapchat的執行長Evan Spiegel在2014年訪問中國時,對此深感驚艷,因此回美國後大力推行這項技術,包含運用QR碼來互相加好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