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的經濟轉型 綠色產業低碳投資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0/08/11 16:58 點閱 2448 次

上週在國際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今年初以來橫掃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造成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其他汙染物的排放量急劇下降了10~30%。雖然減量看起來很可觀,但對控制全球暖化的效果仍十分有限,即使強力的封鎖措施一直延續到2021年底,疫情期間排放量的下降還是短暫的,對減緩氣候變化沒有任何實質作用。因此如果各國政府不採取更多關鍵性的有效措施,到2030年全球氣溫將僅比預期降低0.01°C而已。

推動綠色產業契機

這個研究清楚表明,實施封鎖手段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實在是微乎其微,但疫情的出現卻給人類社會提供了一個推動結構性的經濟變革的好機會。如果各國政府的因應措施著重於綠色產業的復甦來提振經濟,就能形成一個轉捩點,幫助我們轉頭邁向更具彈性的零碳排放未來,從而減輕極端氣候變化的嚴重衝擊。

該研究特別強調鼓勵使用低碳排車輛、提升公共運輸量能和增加自行車道來降低交通汙染的程度,不但能改善對健康有害的空氣汙染,還能長期的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研究估計,若將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 (超過1兆億美元)用來投資於低碳技術的發展,並且停止對化石燃料企業的補助,到2050年就有可能使氣候暖化的幅度減少0.3℃,幾乎等於凍結了10年的暖化速率。

守住2℃升溫線

聯合國鼓吹的「巴黎氣候協議」,是讓全球平均氣溫在本世紀末的升高量不超過以工業革命時期為準的2℃,並且朝著不超過1.5 ℃的目標努力。目前看來,1.5 ℃是守不住了,但是2℃的目標還是有機會達成,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否能把握這一次的轉型的良機;也就是說,這次真是「不成功就成仁」的重要時刻,錯過就難以回頭了。

這項研究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針對龐大的觀測數據和移動數據(由谷歌和蘋果公司提供),配搭美國太空總署的模型進行即時分析,更準確的評估世界各國的封城措施,以及人類活動的減少對大氣汙染所帶來的量化影響,這是過去根本無法做到的全球性實驗,如今藉著傳播及通訊科技的進步,終於能夠突破限制而達成,也顯示基礎科技能力的提升,是世界不斷躍進的重要依據。

經濟轉型低碳投資

總之,新冠肺炎疫情向我們顯示了一般民眾是可以改變過去的習慣行為,並且能在短期內對我們的環境產生十分良性的結果。然而,被動式的強制封鎖措施是不可能長久維持的,我們還是需要向零碳排放的經濟快速轉型,進行全面的經濟變革,例如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展對環境友善的運輸、建築和工商業活動。

環境危機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嚴重、最緊迫的問題。在新冠疫情及氣候暖化的雙重壓力下,現在是利用這個危機變成轉機,以綠色復甦和低碳投資為重點的刺激措施,努力推展具體行動和建立未來希望的關鍵時刻,讓世界開始朝實現「巴黎氣候協議」的道路上踏實的穩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