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塑膠比魚多! 籲設海洋清廢目標

祝潤霖 2020/06/08 13:42 點閱 8140 次
漁網如果被礁石纏繞經常被割棄,首先要將刺網轉型成一次釣等方式,也要減少有尖刺網的使用,還要推動刺網實名制。(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
漁網如果被礁石纏繞經常被割棄,首先要將刺網轉型成一次釣等方式,也要減少有尖刺網的使用,還要推動刺網實名制。(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祝潤霖台北報導】「如果再不做改變,2050年台灣附近海域的塑膠將比魚還多!」循環台灣基金會8日發表《循環經濟—翻轉海洋廢棄物的資源循環模式》手冊,呼籲政府需要設定明確的年度清除目標、減少廢棄物進入海洋數量、增加循環利用率、提升每單位資源可創造的產值等4項「零廢棄海洋國家目標設定」。

倡議專員蔡亞軒指出,「全球生產的塑膠有79%遭到掩埋或流入自然環境中,只有9%被回收,不僅造成海洋生態的莫大衝擊,也是塑膠資源的極大浪費。」

多用可分解容器

「台灣海域微塑膠發現率100%!」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張卉君表示,她2018年參與海上環島調查計劃,發現不管是在海灘還是海面,除了一次性塑膠外,隨處可見各種棄置的漁網、浮具與繩索。她拿出台灣海域的照片說明,這不僅導致海洋生物被扼殺,也讓她們在51個測點的海水全數檢測到塑膠微粒。

「企業需要大量採行『重覆使用』的包裝容器,才能根絕問題。」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羅祖珍指出,光是回收,無法改變塑膠用量在未來10年增加40%的趨勢,特別是使用量最大的超商、超市。4年來減少了38萬個一次性杯具的青瓢環保容器租賃創辦人林志龍說,要說服企業客戶,除了價格也面對規模化挑戰。

去除織品與日用品的塑膠包裝後,就需要在食安衛生與食物浪費取得平衡,連鎖商店里仁行銷經理陳美慈表示,「里仁開發100%生物可分解袋,為的就是讓這些袋子實際上成為堆肥。」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施宗融也指出,「可分解袋雖具有碳排較低又能變成養分的優點,卻缺乏成熟的回收堆肥系統與法規制度。」

漁民刺網使用應轉型

「台灣2萬多艘漁船,大約有一半用刺網作業。」漁業署長張致盛表示,漁船作業中漁網如果被礁石纏繞,經常被漁民割棄,改變的方式首先是將刺網轉型成一次釣等方式,也要減少刺網的使用,還要推動刺網實名制,有使用就要有回收。保麗龍的替代性輔具可能會貴5~8倍,造成漁民負擔,這部分政府會協助。

漁業署漁船科長邱宜賢指出,除了在漁港設置廢棄漁網暫置區,漁業署也積極推動漁民投入環保艦隊,共同清除海上廢棄物,強化從業者環保意識與自主管理。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的賴瑩瑩處長強調,環保署未來將推動夜市、網購與外送平台使用重複使用的包裝容器,從源頭減少一次性塑膠垃圾的產生,並強化廠商使用再生原料的誘因。

c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