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P製造機:大聯盟球隊用科技顛覆傳統》

醒報編輯部 2020/05/21 08:52 點閱 5158 次

透過《MVP製造機》這本書,作者林柏和索契克將帶領讀者一探後魔球時代下,除了試圖在選秀和交易市場上,做出比對手更精明的決策,思維最先進的球隊如何開始嘗試發展出比其他隊伍更好的球員養成系統。

帶讀者潛入球界幕後,探索在大聯盟系統之外所發想出的新科技與革命性手法,如何顛覆傳統的投球和打擊教條,經由深入的訪談與縝密的資料研究,看見許多在聯盟邊緣生存的打者如何躍進成全壘打重砲、快要被時間淘汰的浪人投手怎麼搖身一變晉升王牌先發,以及當代教練團和球探機制如何被這波思維革命所顛覆。

除了透過有效率的科技與數據使用,讓所有原本被認定有成長極限的球員都能夠因此有所強化,突破自身的極限天花板外,這些思維先進的大聯盟球隊更試著透過企業內體制的改造,讓球員與球團達成「進步共識」,進一步促成「恆毅力」的思維觀念,在兩樣新觀念加成之下,打造了與眾不同的養成優勢。

2018年10月27日,從凌晨到晚上,棒球界都在關注一群幾年前無人知曉、如今卻繳出超群表現的球員。距離世界大賽第三戰的第一球已經過了7小時又20分鐘,洛杉磯當地時間剛過午夜,比賽進入第十八局下半,洛杉磯道奇隊的孟西(Max Muncy)揮出一記越過中左外野全壘打牆的飛球,讓道奇在這場季後賽史上打最久的比賽中勝出,擊敗波士頓紅襪。

道奇撿到寶

從某個角度來看,孟西作為終結馬拉松延長賽噩夢的再見轟打者並不令人意外:例行賽期間,孟西每11.3個打數就能揮出一發全壘打,此頻率是所有至少出賽50場的打者中最佳的表現。然而,若你知道孟西在2018賽季前的歷史,就會覺得孟西能成為世界大賽再見英雄,實在是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

2016年,身穿奧克蘭運動家制服的孟西,在有限的出賽時間裡,打出可說是全聯盟最差的成績之一。隔年春天,運動家釋出孟西,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孟西成了無業球員,直到道奇隊用一紙小聯盟約將他簽下。

改造打擊策略

在那段等待球隊上門簽約(順便思考未來如果不打棒球還有什麼打算)的時間裡,孟西回到他高中母校的打擊籠,改造打擊策略,調整打擊站姿,蹲低之外,也改變手掌握球棒的位置,並學習更積極的出棒。

第一次先發出賽,孟西就開轟,而接下來的剩餘賽季,他也保持火燙打擊手感,繳出2成63/3成91/0.582的全季打擊三圍,這些數字足以讓他成為國家聯盟打擊成績第二優秀的打者。一個季前大聯盟數據不佳、幾乎沒人要的邊緣球員,卻在28歲這年,一躍變成國聯冠軍隊所有打滿全季的球員中,最有價值的球員。

韌帶重建後東山再起

至於被打出再見轟的苦主,則是紅襪隊的先發牛棚搖擺人伊沃迪,當天他完全沒料到自己會上場投球,而且一投,就是在馬拉松延長賽裡投超過六局。伊沃迪也是28歲,2016年被紐約洋基釋出後,他展開屬於他的大改造。

因為撕裂手肘尺骨附屬韌帶的關係,伊沃迪缺席整個2017年賽季,而在那之前的連續三個球季,就算伊沃迪具備全聯盟數一數二快的直球,他的失分表現仍劣於聯盟均值。從尺骨附屬韌帶重建手術(又稱湯米約翰手術﹝Tommy John surgery﹞)復出後,伊沃迪不僅恢復健康,投球策略也明顯改變,四縫線直球變少,而且投在比較高的位置,同時增加卡特球的使用,讓打者難以猜測他下一球的球路。

這樣的轉變使伊沃迪的投球內容大幅進步:2018賽季,伊沃迪投出大聯盟生涯最高的三振率和最低的保送率,促使紅襪在交易大限前把他交易過來,補強投手戰力。世界大賽結束後,伊沃迪取得自由球員資格,紅襪跟他重簽了一紙4年6800萬美金的合約,看重的是改造過後的伊沃迪遠優於原本的他。

投球實驗室

如果要找出一個貫串2018年季後賽的主題,除了愈打愈久的比賽之外,就是上述這些表現和成績顯著上揚的球員,他們代表的是一個正在改變棒球的運動。不只參與2018世界大賽的兩支隊伍,充斥著類似的戲劇化球員發展案例,參與季後賽前面輪次的隊伍也都有他們的透納、泰勒和馬丁尼茲,甚至更多。

科羅拉多落磯的後援投手歐塔維諾,把紐約哈林區一處租用的零售店面空間,改造成高科技的投球實驗室;在那裡,歐塔維諾從零開始設計出一個新球路,並且增進他對其他既有球路的控制力。亞特蘭大勇士的捕手弗勞爾斯透過研究數據資料,把自己打造成棒球界最強的偷好球大師,總是能夠以熟稔的接球技巧,將好球帶外邊邊角角的球接成額外的好球。

運用科學

紅襪在二〇一八美聯冠軍賽的手下敗將、當時的衛冕冠軍太空人,也走出錯過馬丁尼茲的陰霾,成為棒球界最會收集潛能未開發完全的優質投手的球隊,這些投手包含麥克休、摩頓、韋蘭德、柯爾和普萊斯利等人,太空人修正他們的配球策略或投球機制,協助他們達到生涯新巔峰。

然而,在這波浪潮推展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球員能比充滿創造力卻也備受爭議的包爾更具代表性。包爾稱自己是「球路設計的先端專家」、「大聯盟球界最重用科學的球員之一」,聽起來自負,實際上卻不是空口說大話。

包爾勇於衝撞傳統,不畏懼隨之而來的摩擦與爭執,甚至擁抱所有他相信能夠幫助他變強的想法和科技。2017跨2018年的冬天,包爾在當時名氣不大的西雅圖訓練中心——傳動棒球,設計出一個全新且犀利的球種。如今,傳動棒球已經成為先端棒球員的聚集地。至於為自己增添新球種的包爾,則是成為美聯賽揚獎的強勢競爭者。

從零開始

不管是上述的每一個案例,還是其他更多類似的球員故事,其中的每個球員都選擇使用新方法和新科技,有系統地改善他們的缺失。有些案例採納了某個打擊機制的調整,因此解鎖了以前未曾發覺的長打潛能;有些案例逐漸增加對好球帶的掌握度;有些案例藉由某些訓練提高原本以為已經達到極限的球速。

有些案例從零開始設計新球路,或是加強原本不常使用的球路,使其變為絕殺武器;有些案例則是透過調整訓練心態、飲食攝取或健身菜單,來達到提升表現的目的。

複製成功案例

這些球員改造的案例發生在棒球界的各個角落,從職業球員的休息室、牛棚、打擊籠,到業餘的大學、高中校園,乃至國際的棒球聯盟以及那些獨立經營的棒球科學實驗室,都可以發現他們的蹤跡。事實上,外部獨立的棒球訓練機構,正是這種重新思考球員發展的思維,萌芽的地方。

這些獨立在職業體系之外的機構,打破既定的框架,而那些充滿好奇心或是陷入生涯低潮的球員,則是跟默默無名的非典型教練合作,激發出一場革命。現在,部分走在業界前面的大聯盟隊伍,正大力吸收這些球員和教練的知識和經驗,試圖大量複製成功案例,把聯盟裡其他球隊拋在後頭。

生涯曾一度陷入危機的老將,正找回昔日的雄風,而對新資訊採納度極高的新世代球員,則是從一開始就積極尋求數據和資料的輔助。這些擁抱新科技和新資訊的新世代球員,刺激一場正在大聯盟發生的年輕化運動,同時也使得大聯盟的競爭強度愈來愈高。

「80和90年代,類固醇讓球員表現提升。」西雅圖水手的球員發展部門主任麥凱說:「現在的話,變成新資訊讓球員的表現提升。」

主流的棒球球評還沒想好要怎麼在播報時,談論球員養成的新時代。2018年季後賽,幾乎所有轉播單位的球評,都對「擊球仰角」、「轉速」等詞彙感到苦惱,抱怨現在的棒球都聚焦在科學化,缺乏人味。

利用科技求進步

不過即便現在的說法和詞彙聽起來很新,但其實它們所描述的並非新現象:魯斯打的球也有擊球仰角,而費勒的直球也有轉速,只是在早前,沒有工具能夠追蹤測量這些數據。今日的科技能追蹤所有東西,使思想進步的球員能以前所未見的深度剖析他們的表現。他們愈了解自己當前的技術狀態,就愈容易分析該如何進步。

不是所有球員都能在流轉於各隊的過程中遇到很有影響力的打擊教練,並且讓全壘打產量瞬間增加二倍,也不是所有球員都能在生涯遲暮時期遇到懂他的棒球數據分析家,然後忽然找到球涯第二春。

球員資訊隱私問題

儘管如此,已經有夠多的球員經歷生涯大轉折,多到足以影響聯盟整體的球員表現;改變教練團、球探部門和管理階層的組成;衝擊總管組建球隊的思維;使以前不被接受的訓練方法流行起來;甚至決定誰最終能贏得冠軍和個人年度獎項。然而在這波浪潮的初始階段,就已經有人開始擔心起球員的資訊隱私問題,而且此浪潮正讓棒球變得愈來愈難看,甚至可能加深勞資之間的裂痕。

從一個比較基礎、可以廣泛應用的視角來看,這股運動正在推翻「天賦不可改變」的舊思想。前太空人研發部門主任、現任勇士總管特別助理的法斯特表示,雖然傳統上,大聯盟球隊都喜歡對球員貼上前述的特定標籤,但那些走在新浪潮最前端的隊伍,正逐漸意識到「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扭轉、改變。

我們已經踏入了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時代裡,正確的訓練方式能夠產出更完美的球員,而那些最早接納數據化、科學化球員養成手段的人,正把其他還沒跟上的人拋在後頭。「我不認為科學化分析的浪潮使各隊之間的實力差距變小,事實正好相反,」法斯特說:「科學化分析的浪潮正使各隊間的實力差距擴大,而且那差異是前所未見的。」

機會無可限量

法斯特的同事、前太空人球探、現任勇士隊研發部門分析師的沙阿(Ronit Shah),也同意法斯特的看法,他說:「科學化分析領域能創造的機會和進步空間,幾乎無可限量。」

這些球員表現的新巔峰,不僅是科技進步的產物而已,它們也是重新思考人類潛力天花板的印證。漸漸的,採納成長心態的球員和球隊愈來愈多,他們不再相信長久以來棒球界認為球員受到生理資質限制的想法。

《MVP製造機:大聯盟球隊用科技顛覆傳統》簡介
作者:班・林柏、崔維斯・索契克
譯者:李秉昇
出版社:堡壘文化
出版日期:20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