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施凱文綜合報導】疫情期間的個人防護設備已成塑膠污染隱憂,環保人士呼籲政府建回收機制。世界各國政府為了保護處理疫情的第一線工作人員,製造大量的個人防護設備。綠色和平主任史泰爾斯直言,各國政府並未正視防疫物品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普利茅斯大學教授湯普森則提醒,政府應建立回收機制。
塑膠污染競賽
根據《歐洲新聞台》報導,世界各國政府為了保護處理疫情的第一線工作人員,製造大量的個人防護設備,專家直言,這儼然成為一場「塑膠污染競賽」。
根據義大利杜林理工大學預估,義大利在封鎖期間每個月至少需要10億面口罩及5億雙手套。世界自然基金會則指出,「每個口罩如果是4公克,那將是每個月高達400噸的塑膠消耗品。」綠色和平組織化學污染組主任史泰爾斯批評,各國政府並未正視防疫物品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儘管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所有個人防護用品都該一次性廢除,人們卻還是這麼做。」史泰爾斯表示,政府大量製造個人防護裝備,如手套、口罩、防護衣等,但沒有好好的擬定回收計劃,只會讓這些沾滿病毒的塑膠製品對環境造成更嚴重的影響。
防疫用品須回收
據《基輔郵報》報導,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生物學教授湯普森表示,「製造個人防護設備並不會造成海洋污染,但我們丟棄它們的方式會。」聯合國統計,每年約有1300萬噸塑膠製品被丟到海洋中。
湯普森認為,政府應在提供個人防護設備時,也應擬定一套回收策略,並告知民眾該如何遵循。塑膠製品廠商協會「歐洲塑膠」理事長延森支持說,「因應疫情產生的大量塑膠防護物光靠生物分解塑膠是不夠的,政府應該提出一套回收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