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雜談》我的養生秘訣

張祖詒 2020/04/07 10:37 點閱 2206 次

「養」字有育、長之義,「生」字有始、活之意。其實「生猶養也」,2字個別意涵,原無太多異議,但把2字合成「養生」詞義則大為廣闊。

可以解為「天之大德曰生」,或可釋作「保養生命,以盡天年」。春秋時代的大思想家,善解天人關係的荀子,就把「生」和「養」的關係釋成「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看來養生的學問還真不簡單。

其實人類生存,早有順天的「養生之道」,是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冬寒保暖,夏炎乘涼。也就是人與萬物同樣,可以各得其生,各得其養。因為天行有常,只要不背天道運行,便是養生第一要義。中國人把人的壽命稱作天年,原理就是順天應人。

現代科學發達,醫學昌明,人的壽命藉此大幅增長。依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人均壽命,在1960年時為52.5歲,到2019年增為72歲,其中女性為74.2歲,男性為69.8歲。在不到60年期間,人均壽命增加了接近20歲,當然不能單獨視為天道養成所致,而是科學進步的重大貢獻。

筆者現在的年齡超過世界人均壽命30歲,已經是物超所值。所以我敢說,如果醫藥和公共衛生繼續成長,世界人類壽命在正常狀況〈無戰爭、瘟疫〉,本世紀內平均達到百歲是無庸置疑的事,但仍以不能有悖天道為前提。不過將來地球上人滿為患,乃屬另一問題。

談到日常生活,我也服膺大家常用的通則,例如「少吃多動」、「早睡早起」等,但我並非絕對硬性的全般照辦,而是依我生平的習慣,作適當的調適,諸如少糖、少鹽、少油等,不妨設定某一限度,加以節制。此外,我依個人經驗而得到一項認知,即取其所需,適時適量,必較有益。

簡單地來說,渇時飲水、飢時進食、寒時添衣,原是最普通的常識,而人到中老年以後,生理需求自有不同,但不必完全棄絕原所喜愛的食物,如愛吃紅燒肉者,可從每餐兩塊,減為一塊,愛吃巧克力者,可從一日五塊改為日吃一塊等,我的建言是,好之者或樂之者,只需適量調節,皆可保留,以免老來生活過於枯燥乏味。

另外,願再提供一點個人心得。俗語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就是說,煩惱不請自來,是人間的常態。如要避免不稱心事干擾而煩惱,就得放開胸懷、處之泰然,因之,「切勿自尋煩惱」,乃是養生之道的一大要訣。養身與養心要兼重,才是保健良方。

老朽的話,姑妄聽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