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搖滾樂》

醒報編輯部 2020/03/16 07:45 點閱 5379 次

在嚴峻的時代下,卻誕生出最燦爛的搖滾樂時代。1950到1980,橫跨二戰、韓戰、越戰等國際戰事,夾雜在中美日等大國之間,台灣的搖滾樂則悄然成長中。
從各樣都市空間如中華商場、美軍俱樂部、夜總會、舞廳及西餐廳,到美軍廣播、雜誌、翻版唱片等文化產物,都是搖滾樂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
本書從歷史脈絡出發,探尋歷史同時,也讓現在享受搖滾流行文化的人們反思,是因著前人們的努力,造就小小島嶼上豐富多元的文化。

中華商場落成

如果要選一個事件作為1960年代的開場,那肯定是中華商場的落成。這座住商合一的大型商場在1961年正式啟用,往後的20年間,這裡都是樂迷的獵場、商人的戰場。

在中華商場落成以前,這裡是商戶聚集的雜亂社區,媒體把這裡稱為「臺北的盲腸」。二戰結束後,為了安置無處落腳的人們,國民政府在寬闊的中華路搭起一片應急用的竹棚屋。這一應急就是十幾年過去,竹棚屋不斷擴建、改建,家戶的衣物晾到了安全島上,市政府總算發現這樣不行,趕緊動手整建這個社區。

中華商場解決了竹棚屋時期的許多問題,但也有些狀況沒太大改變,比如說,噪音問題。中華路竹棚屋原本就有好幾間唱片行,整天把留聲機對著馬路放音樂宣傳,搬進商場後也還是老樣子,不只居民抗議,連附近的平交道管理員都說吵得沒辦法工作。

雖然社會大眾只聽到一團吵鬧的雜音,但對熱門樂迷來說,裡頭一首一首都是熟悉的歌曲,就像作家舒國治說的,「你即使在中華商場的公廁裡撒一泡尿,也可有同時兩三首歌替你伴奏。」從唱片行聚集的商場信棟走過,每走幾步就換一首歌,有的放了幾秒就停了下來,那是老闆讓客人確定他買的唱片不會跳針。開在信棟二樓的佳佳唱片行,至今仍在西門町繼續營業。

翻版唱片盛行

有了中華商場,聽熱門音樂的人終於有個地方能去逛街巡田水,不必老是悶在家裡的收音機前,或是等那不知道搶不搶得到票的演唱會。西洋歌曲的翻版唱片翻得又快又好,週間看報紙專欄介紹新歌,週末就能去商場碰碰運氣。就算是習慣在家附近小唱片行買便宜貨的人,要是平常不去中華商場逛逛,感覺就不是聽熱門音樂這一掛的。

也大約從這時開始,買翻版唱片成了熱門樂迷的普遍樂趣。唱片行每週都能變出好幾張新唱片,價格不到正版的十分之一,連一般學生都能大量購買,據舒國治回憶,當時的青少年有個800張唱片收藏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翻版唱片成為新一代臺灣樂迷的音樂養分,其中也有不少人走進播音室,成了新一代的電臺主持人。但在他們的故事之前,我們要在翻版唱片上多花一點時間。這麼多翻版唱片都是哪裡來的?源源不絕的翻版總要先有份原版,那原版的門路在哪?

本地電臺

在亞瑟前往美國之前,他在中廣的節目「暢銷音樂」突然接連換了好幾個主持人。這是亞瑟安排的評鑑測試,讓有興趣接下這個節目的人輪流主持,再根據他們的表現決定正式主持人。

就這樣一輪測試下來,最後成為亞瑟接班人的,是剛從世新專校畢業,在中廣只有一年實習經驗的陶曉清,陶曉清在意自己年紀太小,還故意在主持節目時把聲音壓低。

走進播音室以前,陶曉清是亞瑟的忠實聽眾,會參加演唱會、常去中華商場買唱片,總之是個標準到不需要多介紹什麼的熱門樂迷。上個十年的前行者已經開發了不少資源,在熱門音樂快速增加的1960年代,電臺主持人的主要形象似乎只是單純的繼承者,在1960年代末期,臺北的每個電臺每天都會播放半小時的熱門音樂節目,甚至有人從高二就開始主持。

那麼問題來了:對這麼多的主持人來說,上一代留下的最重要資源是什麼?答案可不是熱情和感動,是翻版唱片;與美國幾乎同步發行、價格連學生都負擔得起,樂迷動不動就收藏個7、800張的翻版唱片。

只有中廣等極少數電臺會為節目所需的唱片、雜誌編列預算,大部分的主持人都是帶著自己房間裡的唱片到播音室放,將自己買的雜誌上的歌曲介紹唸給聽眾聽,就像亞瑟在正聲電臺主持「我的唱片」時那樣。

弔詭的是,與熱門音樂節目的數量相反,在熱門樂迷的心中,這些主持人帶來的影響和啟發,似乎遠遠不如早前的亞瑟和平鑫濤。在同年代樂迷的回憶中,這些主持人幾乎不怎麼被提起。緬懷那段沉浸在西洋歌曲的歲月時,他們推崇的不是這些本地電臺,而是美軍電臺。

美軍電台受歡迎

大部分臺灣聽眾喜歡美軍電臺的原因,呃,認真解釋起來可能會有點難看。我們這麼說吧:一邊的主持人連唱片都要自己帶,一邊是美軍直接經營,單講製作格局就有不小的落差。就算不說更喜歡那邊,本地電臺的熱門音樂節目每天只播那半小時一小時,就算你整個下午都盯著節目表轉臺找熱門音樂節目聽吧,只要你轉到美軍電臺,裡頭播的永遠都會是英文歌曲,就這樣放它個一整天都沒問題。

好吧,還是回到節目本身來比較。作為熱門音樂的愛好者,《愛樂之友》為讀者列出了美軍電臺優於本地電臺的幾項原因。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美軍電臺的節目內容更穩定。本地的熱門音樂節目大多是介紹排行榜歌曲,雖然翻版唱片的發行速度趕得上,但主持人未必來得及買到,聽眾時不時就要聽主持人為了買不到唱片道歉。相較之下,美軍電臺的同類型節目「American Top 40」是在美國錄製的,品質相對有保障。

除此之外,介紹歌曲和藝人的內容豐富度也有差距。「American Top 40」的介紹生動完整,被《愛樂之友》稱為「活的Billboard」。不只樂迷喜歡,只要是在臺灣介紹、推廣熱門音樂的人,多少都要依賴美軍電臺補充最新資訊,警廣的主持人余光也說,自己常常得先聽美軍電臺做點功課才進得了播音室。

本地電台廣告繁雜

但是語言的障礙呢?本地電臺不是比較親切嗎?的確,聽人用熟悉的語言介紹歌曲或許更舒服一點,但頻繁打斷節目的廣告足以毀滅這項優點。廣播人楊嘉曾回憶正聲電臺的熱門音樂節目,主持人上一句才說「我們剛剛聽的是五黑寶合唱團(The Platters)」,下一句就突然說「將軍牌電視機,性能強大」,讓人猝不及防。

就算是警廣、軍中這些不用播廣告的官營電臺,光是政令宣導也夠煩死人,楊嘉在民防電臺主持熱門音樂節目時,也是每十五分鐘就要報一次「小心匪諜,人人有責」之類口號,前面放的歌再high都會解掉。

《我們的搖滾樂》
作者:熊一蘋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20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