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廠商對疫情不確定性普遍感到悲觀!中經院2日發布2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雖然指數是52.7,仍呈現正成長,但中經院助研究員陳馨蕙提醒,主要是因為交貨時間拉長,但在生產數量、新增訂單數量都減少,非製造業指數NMI更僅剩40.4,尤其是在住宿、運輸倉儲業影響更大。
生產因疫情緊縮
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是衡量製造業的體檢表,可衡量製造業在生產、新訂單、商品價格、存貨、雇員、訂單交貨、新出口訂單和進口等狀況的「綜合指數」。是國際上通行的總體經濟監測指標體系之一,通常是以百分比來表示,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此指標是與上個月相比。
陳馨蕙說,雖然台灣2月的PMI是正成長,主因為交貨時間拉長,但在存貨、生產數量等方面指數都在下降,其中,電子業由於產業鏈較長,許多上游產業在於中國,因此受到影響較大,PMI從1月的52.2下降至46.6;食品與紡織業也從60下跌至49.4,交通工具也因為上游廠商無法供貨,PMI從52.1大幅跌至 39。
在非製造業方面,台灣的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則從1月的55,下降至40.4。住宿旅館業因為疫情,減少住房率與國民減少外出的情況下,從75直接下跌到16.1,資訊、零售與運輸倉儲業都呈現下滑的狀況,整體都呈現2014年創編以來最大的跌幅與緊縮速度。
企業轉移部份產線
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採購與供應研究中心執行長賴樹鑫則表示,PMI是各國跟上個月相比的數量,一般在看PMI雖然是看平均值,不過在疫情爆發的情況下,需要透過個別產業去檢視各產業的發展狀況。他提到,1月廠商對疫情比較樂觀,但是2月隨著疫情的變化加劇,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加。
他也提醒,雖然疫情對中國影響很大,至今尚未完全復工,但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企業會記取教訓,將部分生產基地轉移出中國,相對的外資也會加速在地化,許多由外國人擔任的高階主管位置將會由中國人擔任,因此轉移效果會出現,但不會放棄中國這塊大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