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瘟疫看人性與防疫

醒報編輯部 2020/02/02 14:41 點閱 2414 次

編按:郭英調醫師是美國德州大學公共衛生博士。碩博士論文都是研究「院內感染」,可以說是感染學的專家。在榮民總醫院任職28年退休後,目前在台灣嘉義基督教醫院任職。

當2003年出現SARS時,病人都收治在感染科的隔離病房。後來病人愈來愈多,需要其他醫師支援時,我是第一個進到隔離病房支援的醫師。因此有完整的第一線的工作經驗。

病毒多,才會傳染

一個人接觸到的病毒量多,就容易感染;量少,就不易感染。所以,在疫病流行時,強調洗手、戴口罩,其實不是要完全阻絕感染,而是藉減少接觸「量」來降低疫情。

如今醫學把瘟疫或傳染病細分為很多類,但是仍然無法控制;只是在防疫作得好時,能降低感染率而已。譬如,流感雖有疫苗,但接受過注射的人,仍不能百分百免於得病,只是機率比較低。

危險之前見人性

武漢肺炎所以會造成恐慌,主要是因為病毒是新的。其實這也不是很大的問題,因為每年流感病毒都會有點變異。武漢的病毒只是已知病毒的一種變異,病毒變異並不是太特別的事。我們也預期,以後還會有新的病毒出來。

在SARS之前,一般民眾對傳染病沒有太多認識,所以造成恐慌。而在這種時候,人的罪性就暴露出來了。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但平常我們會有所收斂,甚至表現出熱心公益的樣子。然而危險當前,人的自私就會暴露了,常常只顧自己,不管別人的死活。面對SARS或武漢肺炎,社會馬上就出現搶購口罩的情況,就是例子。罪性的醜陋,在瘟疫爆發時就顯得非常清楚。

互相不信賴

當然,先照顧好自己的健康,是應該的。但對自己的保護不應無限上綱。譬如,你若已經有十個口罩備用,家中還有囤積,就不應該在這時再去搶購,反而應該分一些給無力或無處購買的人。我們若只想著自己,擔心萬一以後要用,不夠怎麼辦,而心硬起來不分給人,而人人都如此自私,就很可怕了。

疫情的恐慌,也暴露出人與人互相不信賴的問題。以戴口罩為例,戴的原因有二,第一是自己有病,怕傳給別人,這叫「病源隔離」,第二是怕別人傳給自己,這叫「保護隔離」。我們之所以在公共場所或密閉空間要戴口罩,其實就是不相信周圍的人。這樣的懼怕是合理的。因為流感所以難處理,就是流感病人在還沒有症狀的時候,就可以傳染病毒。武漢肺炎的病毒也是這樣。

封城更需關懷

武漢封城的作法,所依據的觀念其實與台灣SARS時期將和平醫院封院如出一轍。
SARS時期,我們理解到:被封的人心理上必定非常不舒服,覺得自己是被遺棄的。因此,我們用很多人力去作電話關懷。每天固定的電話關懷,與他們聊天,非常重要。

從降低疫情傳播的角度看,無可否認封城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因為不讓人口流動,傳染必定會降低。如今中國採用類似的方式,就疫情的控制而言或許無可厚非,但是這道命令發佈之後,其他地方的百姓出現對武漢人或湖北人排擠、甚至仇視或攻擊的情形,這就大大反映出人性自私的一面。

資訊透明可免恐慌

這次疫情在中國所以會造成恐慌,最大的原因是資訊不清楚,不透明。百姓對官方所公佈的數據或資料不信任,對於情況的發展心裡沒有底,所以發慌。然而美國的疾病管治中心(CDC)多年來隨時公佈狀況,大家都相信它的可靠性。資訊愈清楚,大家就愈不會懼怕,因為知道可以如何反應。

從醫療的角度而言,所有的防疫措施一定要做得「過度」。台灣前幾天雖然有醫師出面說,現在還沒有出現社區感染的情況,所以不用戴口罩,但是在所有公共場所,大多數人都自發地戴上口罩。這是否是「過度」?的確是。

戴口罩讓人安心

然而「過度」沒有壞處——除了造成口罩的缺乏以外。從疾病的防治而言,在「過」與「不及」之間寧可選擇前者,但絕對不能是後者,因為那就會造成不可收拾的疫情傳播。

這就很難講。前面提到,SARS所以造成社會問題,癥結不在醫療本身,而在民眾的恐慌。現在也是一樣,為了避免造成恐慌,寧可任人隨處戴口罩;若大家對人群聚集會產生恐慌,那就暫時停辦活動,延緩開學、開工——除非不得已。因為人多的地方,的確傳播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譬如,目前我們教會就鼓勵大家到教會時戴口罩;事奉人員必定戴口罩,讓弟兄姊妹安心;身體不適者就請他們留在家裡,透過網路資源來參與敬拜或小組活動。這就是讓人安心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