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祝潤霖台北報導】「覺得不對勁的話,打119先送醫院吧,把握黃金3小時。」三總神經外科主任馬辛一29日在首屆未來醫學論壇表示,台灣每年死於腦中風人數超過1萬3,000人,長年位居10大死因前3名。想要達到健康極大化、罹病極小化,對頸動脈、心電圖的預防篩檢,是國人都應具備的養生意識。
頸動脈超音波篩檢
「為什麼頸動脈的篩檢重要?因為它能及早發現中風徵兆。」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湯頌君表示,腦中風最重要的決定因子是年齡,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則是氣候變化,腦中風病患的一等親家屬,腦中風機會較一般人增加2倍。高血壓、糖尿病都是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預防上要改變生活習慣,且按時服藥。
湯頌君指出,臨床上導致頸動脈病變的原因,最常見的是粥狀動脈硬化,或相對少見的動脈剝離、放射治療後血管病變及動脈發炎等。粥狀動脈硬化過程漫長漸進,從一開始的血管內膜增厚,血管壁出現動脈硬化斑塊,血管內徑狹窄,到最後血管完全阻塞。這些都可藉由頸動脈超音波篩檢,與核磁掃描、電腦斷層等方式確診。
篩檢技術預防中風
「篩選中風高危險群,利用神經學檢查、心電圖、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從高危險群中找出可能發病者。」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表示,根據篩檢結果,對於血壓、血糖、血脂及心律不整等,其他如體重、戒菸等危險因子控制,使中風防治線往前移,可減少致殘或致死的發生率。
高明見說,長照病患100個裡面有70個跟中風後遺症有關,心房顫動跟頸動脈狹窄病變,在10個病患裡可能各佔2個,但都是可以預防篩檢治療的。中風分為短暫性缺血(小中風)、缺血性及出血性中風,其中缺血性的治療近年有突破性發展,包括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的普及,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療效更備受肯定。
中風復健可客製化
「第1次罹患腦中風並接受完整復健治療後,70%以上可以恢復居家生活功能,約5~10%完全恢復可以回職場工作。」台大醫院復健科醫師陳信穎表示,復健治療分為急性期、急性後期及慢性期3階段,針對可能產生的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視覺、吞嚥機能、溝通及運動功能等障礙。外骨骼動力服是有效的復健輔助新科技之一。
陳信穎介紹,急性期除了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外,還有小分子胜肽治療,及自由基清除劑治療等方式。急性後期可使用功能性電刺激、小分子胜肽治療、復健機器人、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訓練、抗血小板藥物治療,顱外磁刺激術及功能性輔具等。慢性期有幹細胞治療、螺旋氣功儀替代治療等,並可遠距追蹤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