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重社區意識 公宅漸獲居民接納

祝潤霖 2019/12/15 19:04 點閱 6480 次
社會住宅青年們在活動中建立情誼,也交流社區居住的種種問題與解決經驗。(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
社會住宅青年們在活動中建立情誼,也交流社區居住的種種問題與解決經驗。(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祝潤霖台北報導】公宅社群腦力激盪,團結社區意識活出新格局!台北市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15日舉辦聯合交流會,包括健康社宅、興隆D2社宅、青年1期社宅,及尚未入住的東明基地等,遊戲中,住戶必須在90秒內寫下對公宅的印象,有人寫「屋頂田園」,更有人寫「幸福」,顯現對社區的認同感。

剛開始遭社區抨擊

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曾光宗表示,公宅剛開始興建的時候,周邊居民的抗議非常多。以健康公宅為例,最早在舉辦說明會時,民生社區的長輩們有非常多批評,第1次看到社區居民對公宅的排斥。站出來捍衛說公宅很重要時,一堆叔叔阿姨長輩都來抨擊,可以看出公宅興建面臨的阻撓,後來每個公宅開工前,一定要辦2次說明會。
cari
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曾光宗表示,公宅剛開始興建的時候,周邊居民的抗議非常多。(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

「不只健康公宅,南港、文山、萬華、北投也有,對於公宅誤解的情形非常多。」曾光宗說,現在這些公宅好不容易完成了,慢慢可以看到它的價值一個個顯現出來。特別是遊戲中大家寫出公宅的特色,主持人唸出「便宜、乾淨、安全」,這些是公宅最基本的特色,有創意的是「早生貴子」,反映出了家庭觀跟居住觀。

建立公宅社區意識

「前面的一些辛苦都很值得,再來要靠居住在公宅裡面的各位。」曾光宗說,公宅住戶跟其他住戶,相互間會建立起新的社區意識,以往有所謂的「眷村意識」,其實健康公宅以前都是眷村,未來也一定會有所謂的「公宅意識」,公宅的鄰里關係,它的效益也會呈現出來。以後有了成長之後,一定會非常懷念、驕傲而充滿感情。

「從無殼蝸牛躺在忠孝東路到今天已經30年了,這條路喔,前面這些老骨頭真的是不簡單。」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長、曾任台北市都發局長的徐燕興表示,接下來的事是大家每天的日常、碰到的問題,然後一步一步解決,很需要大家的參與跟活力,基隆人也會覺得很羨慕。
cari
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長徐燕興表示,社會住宅就是當下城市的問題,一起解決、互相照顧的過程。(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

cari
台北市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舉辦聯合交流會,遊戲中住戶在90秒內寫下對公宅的印象。(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