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經常聽到罵政治人物換了位子換腦袋,對於這樣的說法其實見仁見智,有人主張,位子不同本來就應有不同的思維和作法,不能食古不化;有人則認為不能換了位子換腦袋言行不一;究竟誰是誰非關鍵,在於需經得起檢驗?
學者昨非今是
有國內學者在學校任教時,大力批評當時執政者大量補貼政策的不當,也抨擊執政者選舉時的許多措施係政策性買票,無助民眾生活改善,甚至有礙產業升級。一旦入朝為官,為了護官位不僅可以食言而肥,選舉到來還可以大撒幣,巧立名目討好特定族群,過分程度遠超過自己過去批評的政黨。
此種「昨非今是」,換位子換腦袋的做法,花的卻是老百姓辛苦納稅錢,卻未見社會賢達人士、媒體輿論提出批判,難怪台灣人的價值觀以及社會風氣會如此扭曲!
所謂物以類聚,這樣的官員充斥現今的蔡政府團隊,為了拼2020大選,蔡政府的「大撒幣」政策一個接一個,農委會主委 彷彿成了急先鋒。這位學者從政的主委,在民進黨在野時參與農運,對於執政國民黨諸多農業施政提出嚴厲批評,反對錯誤的農業補貼政策,強調捍衛土地正義及農民權益。
等民進黨執政後入朝為官,理應是實現理念及抱負的良機,學子們也多給予祝福,滿心期待老師能發揮專業給農業帶來新的氣象。
一朝為官變本加厲
然而真相是,原本充滿理想性的老師,很快從學者轉變成政治人物,迅速的融入政客醬缸裡,不僅幫政黨吸納社運力量,還運用專業術語為不當的施政辯護。過去嚴詞批判執政黨政策性買票的不當,無助農民生計改善,如今面對政權保衛戰,不僅依樣畫葫蘆還變本加厲。
例如執政黨在當前實施的大撒幣政策中,即有多項係針對農漁民如:提高農漁民獎助學金、提高養殖漁業保險、農漁加工拍賣冷凍補助、老農津貼加碼、大小型農機補助、農民退休金等,這些花費當然有人受益,卻無法解決農業長期面臨產銷失衡、國外農產品大量進口威脅、農村缺工及漁業長期缺乏安全安心漁場的困擾,何況花的都是民眾辛苦的納稅錢(農民不必繳稅)。
這些做法背離了過去在講堂上給予學生的諄諄教誨,讓青年學子相當失望。俗話說「三年官,兩年滿」,將來卸下官職重回校園重執教鞭,又要如何面對莘莘學子的質疑呢?畢竟有些價值和信仰是不會輕易改變的!
學而優則仕成為風潮,只是遴選學者入閣是不是好的做法,過去的例子已經給出答案(難接地氣),學者還是應以專心做研究及作育英才為主要職志,而不是當為官跳板。
學者若有心參與政治或許成為智囊提供從政者施政參考,或成為稱職的政府施政監督者,會是較好的選擇。當前的台灣社會不缺趨炎附勢,識時務的學者,缺的是言所當言,敢「向高樓撞晚鐘」的學者,才是台灣潛在的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