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漁民動向是選舉勝負指標(李武忠)

李武忠 2019/09/04 12:55 點閱 35652 次

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國內農業的人口數以及對國內生產毛額的貢獻度均偏低,再重商風潮下農業逐漸被忽視,部分民眾對政府每年給農民大量補貼又不用繳稅迭有怨言。

「農為國本」成口號

歷來總統選前選前選後,對農業的關注差別很大,平日也多以國事繁忙為由,鮮少下鄉親自了解民瘼,傾聽農民心聲,更不必談Longstay,甚至比出國參訪的次數還低,農業成為施政包袱(重商輕農)。

只有選舉到了為了選票,幕僚或選舉公關才刻意安排到樣板農家(非漁家)Longstay做做樣子以示親民,並順勢宣布若干惠農政策(如提高補貼及收購價格,放寬適用對象及資格等)來收買農民的心,「農為國本」已淪為政治人物選舉時討好農民的口號。

這樣的手法多數農民已不再買單,農民需要的不是短期補助而是長期穩定的市場。由於農業利益遊說團體的規模和實力,遠不及其他利益團體,因此政府在施政及推動國際經貿談判時,農業永遠是可被犧牲的優先選項。

農村人才斷層

農民辛苦耕作卻經常發生產銷失衡價格崩跌,天然災害肆虐和廉價的國外農產品進口搶食國內市場,付出與報酬不成比例,加以社會對農業職業的歧視,在台灣務農沒有光榮感(收入也在國民平均所得之下),導致願意投入農業行列的青年人數相對偏低,造成現今農村人才斷層,基層勞動力的嚴重短缺。

許多農家第二代選擇不再務農,甚至積極尋求將繼承農地變更為其他地目轉做其他用途,造成國內務農人數以及農田的大量流失,政府亦無力守護還將農地違建工廠合法化,給未來的糧食及食品安全帶來更大的隱憂,台灣農業正面臨新舊問題的雙重衝擊,困境未解。

自己農業自己救!

隨著國內資訊快速傳播以及教育水準的普及,多數農民不再是過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憨」百姓。農民對於攸關全家生計的農產品產銷動態至為關心,誰真正用心在幫助他們找出路,誰只是在作秀出一張嘴,第一線農民多心知肚明。

如今選舉到了又端出一連串的惠農措施,討好農民。這種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作法,農民會買單嗎?歷史經驗告訴後人,當敬天的純樸農民「揭竿起義」,往往是改朝換代的開端,即便到了今日農漁民的動向,仍是選舉勝負的重要指標。

責任在每個人手上

想作稱職的國家領導人,應該給民眾(包括農漁民)的是希望,是安心和幸福,而不是恐懼,害怕和仇恨。從這些年台灣總統下場可知,這個世上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我們往往不是被別人而是被自己打敗!

只是這樣的道理,往往被權力所遮掩,只有等到失去權位時才會醒悟。「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如何選出能苦民所苦,能反求諸己的國家領導人,責任在每位握有選票的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