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後現代台北 裴在美批判資本主義

林宜珺 2019/07/21 18:40 點閱 17397 次
作家裴在美(右)與詩人鴻鴻對談。(Photo by紀州庵)
作家裴在美(右)與詩人鴻鴻對談。(Photo by紀州庵)

【台灣醒報記者林宜珺台北報導】「台北就是一個有歷史的都會城市!」裴在美21日在紀州庵舉辦新書發表會。她表示寫書的契機是10年以前只是一個idea,然而在寫的過程,不斷刷新對台北的記憶與想像。這是寫小說的一系列過程--她對後現代、光怪路奇的台北、整個台北地貌的改變,乃至於對身處其中的中產階級有一個期待,因而寫成此書。

聯合文學總編輯周昭翡表示,書中最吸引她的部分,就是後現代的台北,一開始的故事就像是賣了一個關子。隨著翻開書頁逐漸深入故事的核心,書中的男主角,一個中年的男人,他小時候住在東區,經過時代的變遷,他想再買東區的房子,但他買不起,經過介紹住在跟一位女士同一個屋簷下。作品是有關於資本主義的批判,時間感跟歷史感都呈現一個很迷人立體的感覺。

文化象徵轉變
裴在美回憶,書中男主角扎根處跟她童年成長有關,裴在美生於台北東區,小時候她家的房子有郵政總局的倉庫,日本時代的鐵工廠還有成千上萬隻的蟬,是很日本風味的房子。

她父親是1949年以前的人,本身蘊含古老中國的文化,不曉得如何住在日本房子,這附近都是軍公教的生活範圍,她描寫她小時候印象的台北是一個很奇怪的綜合體。而台北的住宅區,軍公教分得很清楚,隨著台北在發展,忽然蓋起一片市民住宅。

她從父母口中聽到他們是中產階級,跟軍公教拘謹的態度不一樣,她母親因而在新社區交了幾個朋友,並且也把裴在美送去社區學鋼琴,台灣的中產階級對鋼琴有特殊的迷戀,她的鋼琴老師,跟書裡的鋼琴老師一樣受日本教育,很沉默,跟太太用日語交談。

裴在美提到,她寫本書時,走在台北街頭一面走一面想,想台北的街頭過去與現在,不同的台北人在不同的年代,形成一個巨大的想像,這本小說就是個想像的投射。

中產階級幻想
作家鴻鴻說,裴在美是寫情感關係的專家,書中哥哥對中產階級有附加上的幻想,被賦予高於一般人的社會責任。很多很有趣的主題,都連結在這個男人上,非常完美的結合成一個故事。

裴在美回應她很習慣用男性角色,因為她是女性,囿限於自己本身的經驗,很難發展想像,墜入自己的生命經驗。如果是男性,應可以發展想像的關係,拓展書內容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