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暑氣開始在台北盆地瀰漫時,新北市最東南角與宜蘭縣接壤處的茶鄉坪林區,六月九日開始有大規模的茶的節慶「野Fun春茶季」。只見坪林金瓜寮溪畔,如同「清明上河圖」那樣熙熙攘攘、繁榮富庶的台灣社會景象,不禁讓人聯想到茶在台灣將近二世紀的「全球化現象」。
台灣的百年茶鄉
沿著淡水河邊,比一條巷弄大不了多少的大稻埕貴德街,「長老教會的李春生紀念教會」坐落在此,彼時加拿大的牧師馬偕,在淡水獻上自己,終生在北台灣傳福音,此時也漸漸傳入台北盆地,李春生就是長老教會的信徒,而他之所以能護持基督教,就是因為他從事茶葉貿易致富。
而新北市的坪林是幾乎類似【聖經】敘說的另外一個「曠野」,泰雅族原住民「出草」阻礙台北盆地的工商文明深入,尚待半個世紀後的日本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鎮壓,山路崎嶇,綠遍天涯樹的坪林,是著名的台北盆地「文山包種茶區」;「文山包種茶」成為重要的產業,漢人的種茶領域,從今天中央研究院以東範圍的南港,一直往宜蘭方向蠶食。
有如歐洲古巷弄
今天全球觀光客被「全球人氣觀光小鎮第三名」的頭銜所吸引,探索坪林像是探訪歐洲古城老巷弄般,他們若在鬧區踱進坪林長老教會,牆上一張動人的黑白歷史照片,會吸引他們的目光:樸拙的莊稼漢一家與基督教傳道人合影,說明福音傳進北宜公路九彎十八拐的茶鄉,已經百年。
彼時,沿襲自1860年清朝末年不平等條約的「五口通商」,淡水開港向全球賣出茶葉,靠著大稻埕的「茶郊」(貿易公司)的經商網路,經過漫長的貨輪運輸,「福爾摩沙烏龍茶」可以銷售到紐約與倫敦;今天在人氣很高的坪林茶業博物館,展示的中國福州師傅打造的燙金描花的珍品:160年歷史的骨董茶罐(顧客是倫敦的上流社會),說明了歷史。
茶葉走向全球化
茶與台灣從這個時間點開始了全球化。之前茶是中國大陸不外傳的農業秘密,英國探險家千方百計從中國走私茶種到印度(因而有大吉嶺的阿薩姆紅茶),而台灣是名正言順進行全球貿易,直到三十五年後清廷在對日的甲午戰爭輸了,割讓台灣給日本,而日本進一步發展蔗糖以前,茶一枝獨秀,可以類比當前新竹科學園區的晶圓產業。
篤信科學治國的日本總督府開始銳意經營茶產業,雖然是異族統治,在台灣首度的「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推擠下,茶業也塑造了「紅茶大亨」,1937年中日八年戰爭盧溝橋事變那年,新竹縣關西鎮興起台灣本土資本家羅碧玉,他推廣茶葉契作觀念,運用頂級的美術設計與馬口鐵皮的鐵罐包裝,將紅茶的質感提升到奢侈品的境界,攻入已經在全球進行經濟擴張的大英帝國與新興的美利堅新大陸。
今天,全球觀光客來到台灣,仍活在茶文化圈的團團包圍中:因為台北市政府的「都市更新」成功,大稻埕成為國際級的觀光據點,如果不同膚色的全球遊客手捧著一杯深咖啡色的珍珠奶茶,進出「李春生紀念教會」,或是「文化協會」領導人台大醫師蔣渭水的舊址「大安醫院」,那麼茶的全球化,早已經深入台灣各角落,在美麗的台灣人或國際遊客的舉手投足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