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冰山下的人性 促進溝通能力

醒報編輯部 2018/09/18 10:54 點閱 15544 次

薩提爾冰山模式

薩提爾的冰山模式,不僅運用來與他人溝通,也運用在與自己溝通。透過冰山的探索,更瞭解自己也瞭解他人,讓人與人擁有更好的溝通,彼此生命更有力量、更好的生活應對。

鐵達尼號,一艘巨大的郵輪,於一九一二年首航時碰撞冰山,因而沉沒於海底,死亡人數超越一千五百人,是二十世紀最大的船難。這個歷史性的船難,被導演詹姆斯‧卡麥隆拍成電影,獲得票房上巨大成功。

將船難融入雋永愛情,那是說故事的能力,故事可以用各種方式說,即使故事的結局相同,不同的敘說方式,影響人各有不同,甚至相同的敘說,對每個人影響也不同,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故事撞擊冰山帶來各種可能。

至於鐵達尼號為何撞上冰山?專家也無定論,歷來有不少說法流傳,因為真相隨著鐵達尼號沉沒了,即使鐵達尼號船上所有人活著,也未必知道真相為何?或者該問的是,從鐵達尼號撞冰山的事件,抽出的蛛絲馬跡,歸納出來的結論,我想得到什麼結果?對我有什麼影響?

上述一連串的疑問,是本書闡述的主題,理解潛藏水面下的冰山,才不會讓彼此陷入災難的漩渦。

隱喻式的冰山

本書要介紹的溝通方式,是薩提爾的冰山模式,不僅運用來與他人溝通,也運用在與自己溝通。透過冰山的探索,更瞭解自己也瞭解他人,讓人與人擁有更好的溝通,彼此生命更有力量、更好的生活應對。

因為人們常從冰山一角,順著既定的思維詮釋,經年累月受苦而不覺察。透過冰山的探索,對於自己與他人重新理解,重新選擇適合的應對方式。

冰山是一種隱喻,我學習的薩提爾模式,亦將人隱喻為一座冰山,因此發展成一套冰山模式。若要介紹冰山模式,由簡至繁需詳盡解釋,我不一定能詮釋完整,因此在詮釋冰山模式之前,先看一則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只看到表像的危險故事

一對男女結婚了,媽媽生下小孩,卻因難產而死。爸爸傷心之餘,日子仍要過下去。所幸孩子存活了,身邊還有一條狗為伴,這隻狗兒忠心耿耿,而且善解人意。

一天男人出門趕集,遇上大雪封路,當日無法回家。第二天雪停了,男人心裡記掛著孩子,好不容易趕回家了。男人拖著疲憊的身軀,還未進家門呢,狗兒已經出門迎接主人。男人趕忙將房門推開,發現屋中一片狼藉,孩子竟然不見了。男人看見屋內到處是血,孩子睡覺的床也是血。男人再回頭看狗兒,狗兒滿口也都是血!

男人一時憤怒驚恐極了,這條狗竟然咬死小主人?沒料到這狗兒會獸性大發,甚至吃了自己的孩子。

男人看見屋裡的一把斧頭,拿起斧頭朝狗劈落,狗兒立刻被劈死。男人看著手上的斧頭,看著淩亂屋裡的一切,看著倒地的狗兒,心裡也淩亂不堪。與此同時,男人聽見床下孩子的哭聲,隨後男人看見孩子爬出來。男人一把抱起小孩,看見孩子身上有血跡,但未受到任何傷害。

男人感到非常詫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男人仔細察看狗的身體,這才發現狗兒右腿被扯下一塊肉,正淌著血呢!但是他剛剛太慌亂,並沒有看見這點。

男人再次環顧屋子,發現屋子角落躺著一隻狼,那頭狼已經氣絕多時,狼嘴裡還叼著狗腿扯下的肉。男人這時拼湊出真相了,原來狗兒救了小主人,負傷仍奮力將狼打擊垮。正當狗兒迎接主人返家,卻被莽撞的男人誤殺。

淩亂的屋子,狗兒滿口是血→這是冰山一角,需要仔細審視,才能一窺冰山全貌。我以這個小故事,詮釋冰山模式,只是最簡單的詮釋法,不能完整詮釋冰山模式為何?因為冰山不只是表面,而男人與狗的故事,只是在事件上著墨,但可見冰山一角的侷限。

生活中的冰山對話

熙來攘往的市場,攤商忙著生意,人們挑選各式蔬果魚肉,乃是日常生活的一幕。到了現今的社會,人潮都跑到賣場、超商與網路上頭,年輕人不喜歡潮濕雜亂的市場,但是傳統市場有其韻味。攤販前一位三歲男孩,也許嘗過銀絲糖的滋味,剛剛見他引頸企盼,歡樂開心的神情,下一秒卻哭了起來,發生什麼事了呢?
男孩手上拿著銀絲糖,放聲哇哇大哭,媽媽不懂孩子怎麼了?

媽媽反覆問著男孩,鬧不清發生什麼事?媽媽不耐煩的罵:「你不是說想吃嗎?現在又不要吃了。不吃就不要吃啦……」媽媽將銀絲糖搶走了,孩子哭得有點兒急促,夾雜吼著:「我要吃!」媽媽很生氣的說:「這樣也不要!那樣也不要!你是要怎樣啦……」我正一旁猶豫著,要不要買一份銀絲糖,回憶孩提時的甜蜜。未料遇見母子這一幕,男孩的哭泣樣貌,勾起我童年的片段記憶,來自大人不理解我,也來自我常不懂表達?

我看著無奈的媽媽,送給她關懷的眼神,並且在男孩前方蹲下來。我專注地看著男孩,停頓五秒左右,握著男孩的手,感覺他能接收我關心,哭聲轉為抽抽噎噎的委屈。我緩緩地問他:「弟弟呀!你還好嗎?」男孩被我一問,眼淚再次大量流出,但是哭聲不是憤怒,而是一股委屈。我停頓了一下,再緩緩的問他:「你看起來很難過,也很著急,是嗎?」男孩哭聲收斂,對著我點點頭。

我專注和諧的問:「發生什麼事啦?」孩子指著攤商的糖,說著:「我要吃糖糖。」
我指著媽媽手上的糖:「媽媽拿的那根糖糖,你要吃嗎?」孩子搖搖頭說:「不要!」我有點兒明白了,緩緩的問男孩:「你想吃糖糖,但是不要吃那根糖,對嗎?」孩子再次點點頭,表情舒緩了許多。「這根糖糖怎麼了?你怎麼不想吃呀?」孩子稚嫩的聲音,指著那根糖:「糖糖掉地上……髒髒。」我看站起來審視糖,看見糖霜上頭,的確有一些髒汙。我和孩子核對:「糖糖掉在地上嗎?」孩子點點頭。

媽媽終於搞清楚狀況,很懊惱老闆不講究衛生,也覺得老闆不夠誠實。一方面也生氣孩子,怎麼不早點說清楚?媽媽對我很好奇,只問了幾句話而已,怎麼孩子就說清楚了?我與男孩的問話,除了需要耐心傾聽,還有非語言訊息的肢體、語態,以及停頓,內容羅列於後,是否能歸納一個方向?

彈奏冰山的方式

藉由上述例子,能簡單介紹「彈奏」冰山的方式。男孩的行為是哭鬧,不斷的說不要,但是他說不清楚。媽媽知道男孩著急,卻未「理會」他的「著急」,而是應對他的「行為」。讀者不妨重新檢視,媽媽回應男孩的語言?都在冰山的哪一個層次?也不妨重新思索,自己會如何應對男孩?你的應對又在哪一層次?因此若以男孩的冰山看來,媽媽一直回應的部分,是男孩冰山上層的「行為」。我蹲下了身子,聲音專注而沈穩,說話時而停頓,有助於男孩「感受」穩定。我回應男孩的語言,從核對他的「感受」開始:著急、難過。男孩的情緒穩定了,靜下來表達「不要」。

男孩表達「不要」吃糖,這是「期待」的層次。但是媽媽問男孩時,男孩不也是說不要嗎?這有什麼差別呢?男孩在表達「不要」時,混和著情緒、期待、觀點,但未被一一釐清,表現於行為就是哭鬧。但是當我回應「感受」時,男孩比較冷靜的表達「期待」,因此我進一步在期待上釐清。男孩靜下來了,也被傾聽了之後,也就能清楚說明「期待」:髒了的銀鬚糖不要吃。這句話的背後,帶著一個「觀點」:髒了的銀鬚糖不能吃。當孩子出現某個行為,或者說出某個事件,對話的人可以詢問「行為」、「感受」、「觀點」、「期待」、「渴望」,看出孩子的「應對姿態」。

因此我的對話脈絡,可以很簡明的看出來,像是在彈奏一把吉他的弦,順著弦彈奏著簡單的樂譜。但是音符的彈奏,並非只有do、re、mi、fa、sol、la、si順著彈下去,那是初學者的彈法,還可以彈出更繁複的曲目,在接下來的章節,我再仔細說明。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
作者:李崇建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1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