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從克萊茵的10元稿費談起(游常山)

游常山 2019/05/14 15:07 點閱 5486 次
20世紀美國著名詩人克萊因(photo by Youtube 影片截圖)
20世紀美國著名詩人克萊因(photo by Youtube 影片截圖)

去過世界之都的美國紐約嗎?那一座雄偉的吊橋,連結曼哈頓島(紐約的蛋黃區)和跨赫德遜河的布魯克林的大橋。在多少剪影般鳥瞰紐約的經典照片傳世,布魯克林大橋算是全球某種集體記憶吧?

美國才氣縱橫的大詩人克萊茵(Hart Crane),名列美國重要的大詩人,一首《橋》禮讚布魯克林大橋,且與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略特的《荒原》,遙想唱和,迄今是英文系必讀經典名詩。

克萊茵的小故事

就以詩人克萊茵為個案吧。美國二十世紀初的女詩人,瑪莉安摩爾(Marianne Moore)曾任【日晷】(DIAL)雜誌的主編,那是美國當時詩人們投稿的重要園地,於是我們看到主編如何以自己的品味,來評估一位初出茅蘆、但是當時仍在走衰運的金髮俊男詩人克萊茵。

克萊茵只有一枝筆,以女性主編摩爾的品味揣度,以為摩爾女士會喜歡自己史詩風格的【在梅爾維爾的墳前】( 美國經典長篇小說【白鯨記】的作者),結果這首被退稿,摩爾用了另外一首比較平庸的,那首現在看來不能算是傑作。

克萊茵要不要拂袖而去,或是電話大吵一架?不,他對摩爾女士的裁決買單,因為摩爾主編會核發稿費,十美元,很大一筆數字,在二十世紀初的紐約市,克萊茵,就像我們已故的散文大師梁實秋在【雅舍小品】所嘲諷的:「詩人住在你家隔壁就是個笑話。」年輕詩人離鄉背井,紐約居大不易,恐有餓肚子之虞。

為五斗米折腰

看到這裡,我不禁微笑。聖經說,上帝連麻雀都養活,為什麼要擔心衣食?顯然克萊茵當時未信上帝,心理愁苦,煩惱明天。因為這樣的愁苦才寫出傑作嗎?近幾年來,台灣的年輕世代普遍感嘆「低薪世代」,甚至有「月薪二十二K世代」的說法,所以為了高薪而犧牲一點自己的原則似乎也沒有什麼,只是在金錢的壓迫下,為五斗米折腰的時代趨勢下,什麼事是我們該堅持、不輕易妥協的?

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尤其以金錢價值來定人的行動準則,還是比比皆是。目前台灣月薪三萬元的人,已經算是年輕世代的高所得者,他們已經贏過約莫三百萬位的受薪階級,但是他們滿意了嗎?

挫敗的世代

年輕人對大台北的高房價不敢問津,看房的主流,已經轉移到往南三十公里的桃園市,台北市的市民平均年齡越來越老,很多就是那些領月薪三萬元年輕人的年邁爸媽,對於挫敗感縈懷的下一代,他們做何感想?

「供養者」與「蒙福者」的塵緣,從特殊的角度來反思,了解才氣縱橫的大詩人克萊茵何以那麼緊緊抓住那十美元一首詩的稿費。今天我們怎麼看他與瑪莉安摩爾與他的互動的那段歷史?人已經作古多年,權力關係已經不存在,剩下的,就是典範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