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的母親節(劉屏)

劉屏 2019/05/14 10:40 點閱 5269 次
大褂子存留著母親對兒子的思念感情。(網路截圖)
大褂子存留著母親對兒子的思念感情。(網路截圖)

厚掛子,就是厚上衣,北方人的說法。

民國26年,1937年,抗戰已全面軍興。大娘的長子從軍,加入國軍某部,入伍受訓,分發至部隊,離家甚遠,只能書信稟報。
隔年3月,有消息傳來,說長子所屬的部隊開拔前線,準備某日在山東省滕縣(今滕州市)車站稍事停留。

緣慳一面

這天,大娘一早出門,趕往車站。可是聯繫不易,大娘見到部隊官長時,才知道兒子不捨母親旅途勞頓,請幾小時假,飛奔回家。
大娘急忙返家,鄰人告知,前線軍情緊急,軍令如山,兒子已經趕回車站了,部隊重行集結,連夜出發。離開祖厝時,兒子朝著母親大人的座位叩拜作別。
追不上了 ! 鄰人拿過來銀元乙枚,說兒子在部隊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孝敬母親大人。
後來獲悉,部隊挺進台兒莊,締造了抗戰以來最重要的軍事勝利,是為「台兒莊大捷」。中日兩國,此役死傷合計約三萬人。

銀元與厚掛子

大捷後不久就是母親節。大娘從此沒有長子的音訊。兒子留下的那枚銀元,大娘到布莊裁了塊布,做了件厚掛子,等兒子回來穿。
11年後,1949年,大娘隨著三子、三媳到了台灣。迢迢萬里,包袱裡始終有那件掛子。臨行前, 鄰居問大娘 : 「聽說台灣寶島四季如春,你帶著那厚掛子,用不上的。」
在台灣定居34年,大娘安息主懷。那件給兒子做的掛子,彷彿依然述說著大娘對兒子的企盼。

等不到的長子

我知道這個故事是真的,因為那位大娘就是我的奶奶。
先祖母劉張宗蕙女士(1897--1983),不識字,裹小腳,不到30歲就守了寡,撫養3子1女,86歲時在屏東過世。她魂牽夢繫的,除了那等不到的長子,還有那死於青海勞改營的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