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能認識自我 越勇敢承認錯誤

醒報編輯部 2018/12/18 10:23 點閱 15543 次

犯錯是不由自主

一個殺了別人全家的犯人被抓獲後,絲毫沒有悔恨之意,嘴裡一直念叨:

「我是被逼的,都是他們逼我的,他們要是不逼我,我也不會這麼做。」

一個偷竊犯被抓後,憤懣不平地說:「有活路的話,誰願意去做小偷?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我實在沒有選擇了。」

一個專門搶劫富人的劫匪,被抓獲後也說:「搶他是應該的,他的錢不是好路來的,都不乾淨。我把錢給自己,給困難的人,這是劫富濟貧。」

是不是覺得這些話聽著很熟悉,無論是紀實片還是影視劇裡,都會冒出這樣的片段。明明犯了殺人、搶劫、偷竊的罪,為什麼非要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呢?

自我寬恕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叫作「自我寬恕」,指的是我們對於自己的錯誤、缺點總是可以很輕易地原諒,而對於別人的卻不行。在與他人發生衝突時,人很難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審視彼此的錯誤,而只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是好人,與自己對立的都是壞人。哪怕是犯下十惡不赦之罪的人,也會為自己找藉口。

每個人的性格裡都有不可避免的缺點,但不是人人都能看到。生活中的很多紛爭,就是因為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非要讓對方認錯而引起的。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反省自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敢於承認,積極改正;對他人多點理解,多點寬容,世間就少了很多紛爭。

名指揮家的掙扎

李奧納德.伯恩斯坦是世界有名的指揮家,可他最喜歡的事卻是作曲。伯恩斯坦年輕時師從美國知名作曲家柯普蘭學習作曲,附帶學習指揮。他很有創作天賦,曾經寫出了一系列出色的作品,幾乎成了美洲大陸的又一位作曲大師。

就在伯恩斯坦正發揮著作曲天賦時,他的指揮才能被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發現,力薦他擔任該樂團的常任指揮。伯恩斯坦一舉成名,在近30 年的指揮生涯裡,他幾乎成了紐約愛樂樂團的名片。

不值得定律

功成名就是不是讓伯恩斯坦很有價值感?不,在他內心深處,依然更熱衷於作曲。閒著的時候,他總要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作曲,可是作曲的靈感已經很難回到他身邊了,除了偶爾閃現的靈光以外,多數時候他感受到的都是苦悶和失望。因為在他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始終在折磨著他:「我喜歡創作,可我卻在做指揮!」

伯恩斯坦的這種心理,其實就是陷入了「不值得定律」中,即從主觀上認定某件事是不值得做的,那麼在做這件事時,就不會全力以赴把它做好。即便做好了,也不會有成就感。伯恩斯坦是優秀的,可他並不開心,他的經歷也提醒我們:選擇自己所愛的,愛自己所選擇的;不值得做的事不要做,值得做的事就要把它做好。

什麼事情是值得做的?

生活中時刻都面臨著選擇,我們如何判斷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呢?通常來說,一件事值得做與否,取決於三個因素:

第一,價值觀。只有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事情,我們才會滿心歡喜地去做。

第二,個性和氣質。如果做一份違背我們個性氣質的工作,往往是很難做好的,就好比自己明明很內向、很害羞、不善於溝通,卻非要去做銷售或公關,肯定是很難受的。

第三,現實的處境。同樣的一件事,在不同的處境下去做,感受也不一樣。如果你在一家大企業做勤雜工,你可能認為是不值得的,可當你被提升為後勤部主任時,你就不會這麼想了,反倒會覺得很值得做。

話說回來,理想總是豐滿的,現實有時卻很骨感。當我們不得不去做一些不喜歡的工作時,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調整心態,把它當成值得做的事情去做。用這樣的態度去面對工作,你將無往而不利。

自己選的彩票,比別人選的好

日本的一家保險公司,發行了一批頭獎為500萬美元的彩票。之後,他們將彩票以每張1美元的價格賣給自己的職工。有一半買主的彩票是自己選的,另一半買主的彩票是賣票人選的。到了抽獎那天,公司專門調查了一下那些買了彩票的人,並對他們說自己的朋友也想買彩票,希望他們能轉讓出來。你猜,持有彩票的人會以多少錢的價格出售自己的彩票呢?

調查結果顯示,不是自己挑選彩票的人,平均每張票的售價是1.96美元;由自己挑選彩票的人平均每張票的售價是8.16美元。這說明,自己選彩票的人,相信他們的中獎率更高一些。

控制錯覺

這種情況涉及心理學中的一個錯覺原理:對於那些非常偶然的事,人們以為憑借自己的能力可以支配,這種感覺被稱為「控制錯覺」。這種錯覺的產生,是由於我們平常的生活都是由自己來支配的,因而人們就把這種錯覺擴展到了偶然性的事件上。

偶然性的事件有機率的約束,但具體到每一次的結果卻無法被控制。這就好比,別人給你買的彩票,和你自己買的彩票,從機率上來說中獎的可能性是一樣的,人們也知道這個道理,可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更相信自己「精心挑選」的彩票更容易中獎。

正因為這種控制錯覺,很多人掉進了賭博的沼澤中,難以自拔,甚至傾家蕩產。知道了這個原理以後,多提高點警惕,在遇到偶然性事件時,就不會那麼執拗了。

羅夏測驗

1921年,瑞士精神科醫生羅夏編製了一種測驗人格的方法:測驗的材料由10 張墨跡圖組成,10張圖片中有5 張是黑白的,3張是彩色的,另外2張除了黑色外,還有鮮明的紅色。這10張圖片都編有一定的順序,施測的時候每次出示一張,同時問受試者:「你看這像什麼?」、「這讓你想起了什麼?」讓受試者按照自己所想像的內容自由地描述。

這時,如實地記下受試者說的每一句話,記下每一次反應所需要的時間,以及行為表現。記錄完畢後,要詢問受試者是根據墨跡的哪一部分做出的反應,以及引起反應的因素是什麼?而後對回答內容進行詳細的記錄。

這個實驗到底有什麼作用呢?實際上,那些圖片本身並沒有特定的寓意,所有的情境內容都是受試者潛意識裡的想法,他看到的一切,就是他內心的投射。

心理投射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理投射」,是一種「以己度人」的心理傾向,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態度等加到其他對象的身上,從而遮蔽了客觀的真實面貌。這種傾向,通常都是無意識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真實的想法諱莫如深,但借助一個中性的客體,卻往往能吐露出真情。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心理投射是一種抵抗焦慮的防禦機制,其表現就是把一種存在於自己身上的品質或態度潛意識地歸咎於另一個人。比如一個不善言談的女子,希望透過漂亮的外表吸引異性的注意,以便透過暗示的方式達到交流的目的。

倘若此時有另外一個女子也用這樣的方式,且表現得更加成功,她就很容易產生心理投射,認為她的競爭對手採用的是「不正當的手段」。所以說,投射是把一個人認為在自己的情緒和人格中不能接受的或受到質疑的部分,轉移到其他人身上,從而感到一種暫時的放鬆和安寧。

積極與消極投射

心理投射,存在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投射會使人看到別人身上一些優秀的品質,而事實上他自己可能也具有這樣的品質,這樣的投射驅使著他希望與對方相識。當這種投射發展到極端,會使人產生佔有對方的慾望,所謂的一見鍾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另外,積極的投射也可能導致嫉妒等不良心態。

消極投射就是把自己身上的消極情緒排斥到外部世界中去,這些被排斥的消極內容是投射者本人所討厭或害怕的東西。如一個脾氣暴躁的人,會把發脾氣的原因投射到他人身上,指責對方做了讓自己忍不住發火的事情。事實上,這種投射往往都是不能被意識所接受的那些東西,也就是所謂的陰影。

無論是積極投射還是消極投射,都無法持續長久。倘若一個人對一位前輩非常欽佩,但隨著交往的深入,在對方身上看到了許多不良品質,此時他就會產生「祛除投射」的願望。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因為它意味著之前的觀念和行為是不當的。但是,為了整合自己的人格,加速個性化進程,祛除投射也是必要的,我們的心理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長的。

傷痕實驗的啟示

美國的科研人員曾經做了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他們安排一些志願者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裡,由好萊塢的專業化妝品在其左臉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傷痕。志願者被允許用一面小鏡子照照化妝的效果後,鏡子就被拿走了。

實驗員告訴志願者,這個實驗的目的,是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做何反應。可愛的志願者們被派往各大醫院的候診室,他們都以為自己帶著鮮血淋漓的傷痕。

從醫院回來的志願者,幾乎都向實驗者傳遞出同樣的感受—「人們對我比以往粗魯無禮、不夠友好,總是盯著我的臉看。」真相是這樣嗎?

心中的疤痕

其實,在這些志願者離開化妝室前,化妝師告訴他們要往臉上塗一層粉末,防止傷痕不小心被擦掉,事實上,化妝室偷偷地清除了傷痕。這些志願者從化妝室走出去時,就是他們原來的樣子。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什麼讓他們覺得自己被歧視了呢?答案就是:自我投射!

就算沒有心理學家設置的「疤痕」,每個人的心裡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這樣或那樣的「疤痕」。之後,這些心中的「疤痕」會透過自己對外界和他人的言行,毫無遮掩地展現出來。

當我們認為自己不夠可愛甚至令人生厭、卑微無用、有缺陷時,在與外界交往中,就會不知不覺用我們的言行反覆進行佐證,直到讓每個人都認定我們確實就是那樣的一個人。可見,恰恰是心中的「疤痕」頻頻作怪,才讓志願者的言行、對陌生人的感受與以往大為迥異。

生活用得到的心理學:人人都該懂的99個心理效應
作者:舒婭

出版社:上奇時代

出版日期:2018/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