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幾個撇步 小小蝸居變舒適寬敞

醒報編輯部 2019/03/06 10:38 點閱 1758 次

日本乾溼分離的特點

全家只有一個大浴室:大部分中小面積的日本住宅,無論是獨棟一戶,還是高層公寓大樓,一間房屋往往都只設一個面積較大的「四式分離公衛」。主臥很少配置「主衛」。

廁所完全獨立:日本人認為,如廁是汙穢的事,而沐浴是神聖潔淨的。他們打心眼裡無法接受三合一浴室(只見於單身公寓和賓館酒店)。而普通住宅採用獨立的廁所,有時候跟浴室完全不相鄰,可能是位於樓梯或走廊邊,備有洗手小臉盆。

浴缸和淋浴並存:浴缸是日本家庭必備的。放滿一缸熱水,全家人在晚上陸續都要泡,因此浴缸內是絕對不能洗刷身體汙垢和洗頭的。淋浴就設在浴缸旁邊,先洗乾淨再泡澡。

分離式浴室,對於解決「一家人同時使用不衝突」確實很有幫助,同時乾溼分離也完全避免了淋浴濺溼整個空間的問題。但在國內推廣「四式分離」,確實存在很大程度的水土不服。

比如說,國人都希望主臥配置主衛,對私密保護要求很高,很難接受面積尚夠的情況下,全家只配一個浴室。三室配備雙衛(哪怕兩個都非常小)才是目前市場認可的主流做法。

改變居住者的生活習慣和既有認知,並非設計師單方努力就可以做到。這些年,我和同事們曾在不同項目設計中多次嘗試「四式分離」或「三式分離」,但實際結果都充滿爭議。而比起「四式分離」或「三式分離」的水土不服,更貼近民情的「二式分離」浴室就容易普及得多、受歡迎得多了!

「二式分離」是將公共區域(洗臉檯)與私密區域(如廁和沐浴)分開,雖然它本質上是「公私分區」,但在國內被大家習慣性稱為「乾溼分離」。

乾溼分離浴室3大優點:

優化戶型:乾溼分離浴室的「臉盆區」,往往同時承擔著「局部走廊」的作用。雖然「臉盆區兼走廊」只有0.3坪面積,但它對於進入臥室等空間的室內通行情況的改善,常有全域性的幫助。

多人使用:由於洗臉與如廁功能分離,一家老小可在早晚盥洗高峰時間同時使用、互不妨礙。這也是該布局形式廣受歡迎的最大原因。

相對防潮:「二式分離」浴室的臉盆區和淋浴區被牆和門完全分開,使得前者受後者溼氣影響大大減弱,比採用淋浴門的三合一浴室更加徹底。即使在臉盆區放置粉餅等化妝品,也會比較乾燥,不容易受潮。

乾溼分離浴室需要做多大?「溼區」基本長度是900 + 900 = 1,800mm。再加上中間牆厚,合計1,900mm。剩下的長度,就都是「乾區」啦。

解決擾人瓶罐

浴室空間窄小,瓶瓶罐罐卻異常繁多。我探訪過的某些家庭,浴室面積不過1坪左右,物品數量竟然超過100件。想要小空間顯得整潔清爽,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減少進入視線物品的訊息量」。

面積狹小的浴室裡,大大小小、高矮胖瘦的瓶罐,色彩各異還自帶各種標籤,很容易引發視覺維度和心理層面的混亂感。想要眼前清爽,隱藏收納是非常必要的。

那麼,買個帶門的儲物櫃,或把東西全塞進去臉盆浴櫃就妥了嗎?NO!沒那麼簡單!

浴室是用水空間,水往低處流,下部自然比上部潮溼。高度1,000mm是潮溼和乾燥的分界線(我把這個高度叫「水線」)。臉盆浴櫃的實際收納空間都位於水線下方,化妝品、衛生紙之類顯然不適合收納其中。

臉盆浴櫃收納空間低於人的腰線。每次拿取物品都要彎腰或蹲下(平開門款尤為辛苦,抽屜款稍好)。收納如此麻煩,使用意願當然不高。對於人而言,眼睛與指尖兩條線之間的高度,是不需要彎腰、不需要抬肩的「輕鬆收納高度」。

相較易受潮又需要彎腰的下部櫃盆,位於上部的鏡箱更適合作為收納的主要空間。高度:位於1,000mm水線以上,相對乾燥。動作:方便平視,拿取物品姿勢舒適。

上重下輕

科學的衛浴收納應「上重下輕」,即將上方的鏡箱作為核心收納空間,而下部的櫃盆僅作為補充收納空間。我從許多次拜訪調查研究中總結發現,鏡箱如果採用全蓋門,實際生活中往往難以保持收納有序——因為使用者「懶得開門關門」,反而會將物品隨手亂放於檯面上。

因此,設置一定比例的開敞層板,用於最常用物品(如漱口杯)的日常收納,對於保持整體整潔很有必要(當然,處女座請自便)。

鏡箱和櫃盆,可以藏起90%的零碎物品。還有些物品必須明露,無法藏起。結果,看上去仍然很亂啊?

衛浴物品常為塑膠或棉質,商家為了吸引消費者視線,外觀設計一般都包裝得花花綠綠。窄小的浴室,塞滿色彩、質感各異的雜物,看起來實在亂成一鍋粥!我的應對之策:全部購買白色。這是最簡單、最容易統一的色彩,也是陶瓷潔具的預設色彩,極易協調。

格外重要的燈具

提高一個客廳的品味,不在於花大把鈔票買鋪地石材拼花,而在於用幾分心思讓燈光相映生輝。

常聽朋友說:「我家是小戶型,客廳不是很大,買個小的吸頂燈吧,多頭吊燈之類的可不敢嘗試。」

好笑的是,因為大家都擔心會有壓迫感,不敢買太大的燈,結果往往是「買小了」。

一盞小小的、不顯眼的吸頂燈安在客廳天花板中央,裝飾價值大降,存在感為零。——請你放心去買一盞足夠大的主燈吧!除非你的客廳實在太小(3坪以下),否則這盞主燈請考慮從800mm直徑起跳!

我個人很推崇吊扇燈。夏天不太熱的時候開,開啟吊扇比空調舒服還省電。由於它葉片呈展開的造型,尺寸相較於其他燈具要更大,6坪左右的客廳宜搭配直徑1,200mm的吊扇燈。

客廳要做吊頂燈槽嗎?——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裝修時都曾糾結過。做還是不做?見仁見智。

間接照明

對於小戶型而言,我推薦做局部簡潔燈槽,理由是:燈槽可以讓縱向空間顯得更高。而普通中小住宅的室內淨高,常不足2,700mm。

燈槽將光射至上方,利用天花板的反射照明,形成建築學上所說的「間接照明」。這種柔和的光給人以飄浮感,原本較矮的天花板似乎被「抬」了上去,會產生輕盈挑高的錯覺。

如果讓我選客廳最喜歡待的地方,我想就是這盞閱讀燈所在的角落吧。夜裡10點,老人、孩子都進房間睡覺了,客廳難得安靜下來。我會拿一本書、泡一杯茶、搭一條休閒毯,舒舒服服窩進單人沙發,關掉頂燈、打開閱讀燈,慢慢享受只屬於我自己的半小時。

我喜歡的閱讀燈,有三個不同方向的燈光。射向天花板的光是「間接照明」,柔和如月光,讓天花板變得輕盈起來。射向書本的光,明亮宜人,滿足長時間閱讀所需的亮度。射向地面的光,平衡了視線範圍內的明暗對比,避免了眼睛疲勞。

而提到「回家」,你首先聯想到的是什麼?我想一定是聚在燈光下,和家人一起吃飯的畫面。

燈具選擇雖然取決於居住者的個人喜好,但對餐廳而言,我個人強烈推薦首選吊燈。低垂的吊燈是營造溫暖團圓用餐氣氛的不二選擇。暖黃的光芒照耀著瓷白的餐具,熱氣騰騰的飯菜上桌,一家人準備開飯啦。

光線畫龍點睛

所以,這裡的光線重心要足夠低,如果安裝得過高,燈具貼在天花板附近,那本應集中照射餐桌的光就會發散出去,失去聚攏感。(我見過不少反面案例,畫面很滑稽。)經典的低垂吊燈,應距離桌面650mm左右。高於這個值,眼睛容易產生炫光不適。

天花板中央,是大部分空間預留主燈點位的預定位置。對於餐廳而言,這個位置卻往往偏離了餐桌。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提前確定餐桌的擺放區域,把燈位預留在餐桌正上方。

我曾犯過一個愚蠢的錯誤。當時,我幫自家的餐廳選了兩盞工業風格的金屬燈罩吊燈——結果開燈後才發現,由於我家餐廳天花板上沒有其他輔助照明(如燈槽),金屬不透明燈罩把全部光線聚攏向下,對比強烈,餐桌極亮而周邊極暗。這樣的場景簡直如同員警拷問現場,實在沒辦法放鬆吃飯。

所以親身教訓便是:當餐廳空間裡沒有其他輔助光源時,應選擇半透光材質燈罩,如布藝、玻璃等,才能獲得柔和舒適的光環境。(黃熙桐輯)

書名:空間的智慧,小家也能住大
作者:逯薇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9/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