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品味人生 從穿搭、選物、住居開始

醒報編輯部 2019/03/25 10:18 點閱 1951 次

餐具選這種類型、服裝挑那種款式,渡假就去這些地方……當我們對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擁有「基本風格」,心情就不會浮躁,生活也會更恬適、平靜。擁有自己的「基本風格」,是避免浪費的重要方法。

擁有「基本風格」

建立基本風格確實需要勇氣,同時也要對現今的自己有正確的接納與理解。況且,很多時候我們還是會因為情境、感受或衝動,渴望一些與既有風格不同的物品,而一旦買下了它們,就有責任善加利用。

此外,人的一生中會面臨無數次環境、際遇及人生階段的改變,在這些時期都需要再次檢視自己,以重建新的風格。生活方式改變了,基本風格也要跟著調整。
  
這也就是說,我們雖然有必要建立基本風格,但無需誤以為現在的風格就代表全世界。除了自己的風格,也必須認識其他的品味,如此一來,當人生出現變化時,這些知識將有助於我們快速地重建嶄新的風格。當改變的時刻來臨,請記得拿出勇氣推翻過去的自己。

堅持使用美好

一旦擺脫了便利優先的想法及蒐羅物質的欲望而重拾冷靜,接著我們該注意什麼呢?——加強對「美」的意識。
  
能夠自古流傳至今的各種生活用品、服裝、住居,沒有一樣是不美的。無論外表是樸實、家常或華美……各種層級的物品都蘊含最佳的功能與極致的技術,更具備登峰造極的美感。這是透過長年經驗累積、歸納出的生活型態所造就的「用之美」,便利性已與美感合而為一。

以量產的材料、低成本的工法製造的現代替用品,徒有相似的外型,即使用途一樣,卻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就算便利性提升,但與歷經歲月考驗的老東西相比,多少還是顯得缺乏底蘊。

從現代講求便宜耐用的標準來看,這或許也沒什麼不好。例如,製作竹製的瀝水籃時,需要在竹片斷面下工夫強化瀝水效果,塑膠及不鏽鋼製品就不需要這道做工。不同的素材,使用方法及處理模式也會有所差異。

找回美的意識

就像這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東西,產生了劇烈的變化。而現代人在這個過程中喪失的,就是對美的意識、對美的感受。這並不是指我們應該將所有的生活用品全都換成過去的老東西,而是希望我們能使用屬於這個時代的美好物品。這是能找回個人專屬美感的唯一方法。

無論是老物或新品,都要反覆琢磨美感、仔細挑選、善加珍惜,相信每個人都有發掘出「用之美」的能力。不使用不美的東西,多餘之物自然會從生活中消失,也在市場上減少,因為我們會下意識地排斥無端的浪費。

如果總是無法克制浪費,代表心中對物質還留有某種不必要的執著,只要提升對美的意識及感受,體會使用美好物品的喜悅,就能擺脫這樣的執著。

鍛鍊五感

每天讓自己被美好的物品包圍,是提升品味的最佳捷徑。平常不使用好東西的理由,無非是擔心會弄壞或損傷,或是覺得保養很麻煩。但如此一來,就無法讓日常變得美好,更無法磨練鑑賞真品好物的眼光。

只有盡量使用自己擁有的好東西,不去區分待客場合和一般用途,才是真正不浪費的生活,也才能自然而然培養出美的意識,進化品格與視界。如何才能培養出鑑賞好物的能力呢?唯一的方法就是鍛鍊自己的五感,讓自己處於能帶來正面影響的環境。
  
視覺上可以盡情接觸美麗的大自然及優秀的藝術品;聽覺上可以聆賞美妙的音樂;觸覺上可以觸摸上乘的質料;嗅覺上可以品聞花朵及美食的不同香氣,以及各個季節的可口料理。
  
懂得鑑賞好物,身邊就不會再出現廉價的劣質品,有人認為這樣會養成眼高手低的心態,反而造成不幸,其實是杞人憂天。培養鑑賞好物的眼光,將會體驗別開生面的樂趣,一是豐富的想像力,另一則是不會被虛假代替品迷惑的篤定,因而不再被無謂的執著所綑綁。

適應不同階段 學習取捨

年齡的增長、家族構成的改變,人跟人之間雖然有年代的差別,但都會經歷人生階段的變化。
  
從年齡的變化來說,每個人一生要歷經幼兒期、兒童期、求學期、青年期、壯年期及老年期。以中國的五行而言,就是青春、朱夏、白秋、玄冬。青春是自我學習的時期,朱夏是安身立業的時期,白秋是為他人傳道解惑的時期,玄冬則是自由自在但又不偏離正道。

從家族構成的變化來看,新婚=全新生活的開始,育兒=以孩子為中心的重要時期,教育成長=共同成長的時期,孩子獨立=從家庭中解放,老夫老妻=再次開啟新生活。
  
人生最有趣的就是,無論事前計畫得再縝密,結果的好壞永遠都未必如自己所預期。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必須有意識地去理解自己人生階段的異動。現今的生活型態不可能永遠都不改變,也不可能永遠適合自己及家人。
  
為了讓此刻過得更加美好,我們必須確認當下這個階段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如此一來就能發現生活中有哪些無謂和多餘。日常生活的膨脹與縮減,要時時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先選剪裁 再選顏色

聽到別人稱讚自己的洋裝很漂亮,不見得就代表這件衣服適合你,那也許是衣服太搶眼,對方稱讚的焦點是服裝而不是人。當個人對服裝的喜好傾向與適合風格變得一致,衣服才能穿得長久,自然不會浪費。
  
人們常會執著於某種喜歡的顏色,選擇服裝時就以此為基準。如果喜歡的顏色適合自己,實屬幸運;但多半的情況都是喜歡的顏色不見得適合自己。如果你容易被色彩誘惑,比較聰明的方法是,在選擇衣服時暫且忘記顏色這件事。
  
版型及剪裁主導著服裝的材質及色彩。服裝設計中有一些基礎原則,這種版型剪裁要搭配這種材質、這種材質較適合這種色彩……所以,選購服裝時最好從版型及剪裁著手,先判斷這兩項元素是否適合自己;只要沒有問題,再確認材質是否得宜、顏色是否相襯即可。

穿上自己不是那麼偏好的衣服,卻被身邊親近的人稱讚「非常好看」時,就表示那種風格的衣服或許也適合你。你可以試著攤開自己所有的衣服,做一次品味測試,把這些衣服當成是別人的,想像每一件衣服適合什麼樣的人,然後逐一分類。

物品的存在感

擺放的家具必須視空間選擇適合的尺寸,若以方便活動的考量來看,則要維持在不會過度空曠或狹窄,也不至於彆扭侷促或毫無重心的寬敞程度。像樣品屋那樣在寬闊的客廳裡擺進大大的沙發,待起來也不見得舒適。

舉例來說,有時只是擺設一個花瓶,就能讓壁龕的空間變得圓滿。物品對空間的影響不在於大小,而是其中所蘊含的力量,也就是所謂的存在感。即使是微小的物件,只要蘊含著豐沛的力量,就會需要相當的空間來展現。相對地,大型物件也有可能超越本身的存在感,而與空間融為一體。
  
所謂的住居,應該有著我們珍視的事物,擺放讓自己及家人的生活更為豐美的物品,讓我們在此度過屬於自己的時間。一幅大師的名畫如果從不曾被拿出來掛上,最後被遺忘在時間的角落,就算再昂貴,也只是不被需要的東西。

像客廳這樣的地方,最好盡量使用低矮的收納家具,才會顯得開闊。同樣的占地面積,隔牆櫃卻有更大的收納空間,因此適合用在書房及個人房間,這就是所謂的「適材適所」。
  
想讓房間感覺更寬廣,可以讓沙發靠牆。此外,並不是大空間就要擺放大型沙發,重點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若想打造出和樂的相處空間,座椅的擺放自然是靠近一點比較好。
  
如果人的動線及家具都符合空間目的,配置平衡協調,擺放的家具既相襯且品質優良,使用效率也很高,這就是舒適、美好的理想住居。(黃聖堯/輯)

書名:練習有風格:30個提升身心質感的美好生活提案
作者:加藤惠美子
譯者:楊詠婷
出版社:仲間出版
出版日期:201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