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思覺失調到失智(陳怡達)

陳怡達 2019/04/28 12:19 點閱 4495 次
思覺失調(中央社)
思覺失調(中央社)

最近公視所播放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劇,讓民眾再度注意精神疾病的議題。精神疾患是社會中弱勢的弱勢,而且承受了社會的污名,自我的污名。精神疾患的社會功能,自我照顧功能以及職業功能若沒有經過治療與復健,會逐步下降,若沒有家庭及社會的重視與支撐,負荷感更沉重。

為了去污名,傳統稱精神分裂症已改名為「思覺失調症」,顧名思義是思考跟感覺失去調整的能力,是比較中性的用詞,可避免掉因疾病名稱過於污名而忌諱就醫的情況。

筆者身為精神科醫院的社工師看到媒體拍了一部關於思覺失調症的影集,也替許多家中有思覺失調症病患的家屬感到欣慰,透過大眾傳播媒體的傳播,可以更快速讓社會大眾了解到思覺失調症病人及家屬的辛苦。

然而,除此之外筆者提供另一個觀點,如果思覺失調症的盛行率不變的話,依照現行人口的的組成,因為少子女化的關係,思覺失調症的總數會逐步下降,反而因為人口高齡化,失智症的議題更是社會一起要去承擔的部分,家中若有失智症的長輩,同樣的會承受到照顧負荷沉重的部分。

失智症病人情緒和個性的改變以及自理能力的下降不亞於思覺失調症所帶來問題。後續政府的長照政策在失智症這一塊應該投入更多的心力跟資源,不僅是為了現在的失智症的長輩,同時也是為了往後的我們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