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藻類易致病 成大推新檢測技術

施養正 2019/02/20 21:31 點閱 43781 次
林財富教授利用分子監測技術快速解析水中藻類及毒素。(photo by 施養正/台灣醒報)
林財富教授利用分子監測技術快速解析水中藻類及毒素。(photo by 施養正/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施養正台北報導】「人體長期飲用汙染水源,將大大增加肝病風險。」成大環工系教授林財富表示,飲用水中最常出現藻類殘留的微囊藻毒素及柱孢藻毒素,長期飲用易導致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呼籲國人若聞到飲用水有異臭、霉味應避免飲用。他更說,創新的「分子監測技術」將比傳統檢測縮短近30倍的時間,更快速提供水庫工作人員精準的分析結果。

科技部工程技術研究發展司司長徐碩鴻指出,林財富教授與其團隊的創新研究大大鎖短水中藻類毒素判別的時間,易可精確預測水庫、水廠的處理效率,增進國人用水保障。林財富表示,傳統的顯微鏡技術採樣一個藻類需一個小時,成大團隊的「分子監測技術」將縮短近30倍的時間,能快速提供水庫工作人員精準的分析結果。

林財富更說,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目前已協助菲律賓進行首次水質調查研究,並結合台灣廠商捐贈移動實驗室。他補充,近年來已執行美國、澳洲、泰國等約11項計畫,研發產品也將進入技術轉移階段,不久後即可量產。

「讓全世界都有安全的飲用水。」林財富說,聯合國公布於2016年公布17巷永續發展目標,其中就包括水源議題,期望在2030年前讓全球人民享用安全的飲用水,足見水質安全已成國際重大議題,他指出,台灣的公共配水將近60%以上仰賴水庫,然而因管理困難,容易產生優養化問題,引發藻華及毒臭,直接衝擊飲用水的舒適及安全。

徐碩鴻補充,林財富團隊的技術除應用於水質安全外,更能擴大至水產養殖、汙水處理等環保領域,水資源安全是台灣與世界共通的難題,創新的技術具有快速、精確的優勢,有效避免節省時間與經費的消耗,目前團隊在海外成績亮眼,並在國際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事關全球民生議題,研究深具市場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