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後遺症浮出檯面 執政黨怎麼說?(蔡孟峰)

蔡孟峰 / 媒體工作者 2019/02/19 17:23 點閱 3315 次

執政黨花了2年多的時間從事改革,向來是蔡英文總統最引以為傲的政績,就連去年九合一選舉執政黨慘遭滑鐵盧,仍然認為政府的改革是對的,然而改革的後遺症卻漸漸開始浮現:年金改革出現延退潮、各縣市撥補新進員警可能成為財政負擔;勞基法7休1、春節客運運輸勞動部和交通部不同調等,顯見這些改革都改出了問題。

執政黨內部 也有異聲

蔡總統一直認為改革「前人做不到的,必須扛起這個責任」,所以自2016以來,社會嚷嚷不休,改革者和被改革者製造的對立愈益明顯,但執政黨仍然以國會絕對多數持續通過改革法案。

勞基法一例一休自2017年元旦公告實施10個月再休;年金改革引發社會對立;促轉會改出東廠風波;教育上「卡管」讓台大無校長一年多,就連面對去年底九合一選舉結果,執政黨內也有歸咎於改革的聲音。

風波還未停歇,今年農曆春節的客運運輸,勞動部已經同意業者調整例假為10休1,卻遭新任交通部長以不贊成司機疲勞駕駛駁回,也是同為部會對改革不同調。

改革要先傾聽民意

也就是說,勞基法既然歷經兩次修法定案就應該一視同仁,怎能隨時應不同行業要求而有「彈性」調整?近日又發生執政黨的台南市開砲,認為撥補新進警察將造成地方財政負擔,現職領月退俸大減2萬元,只好熬到屆齡而出現延退潮,未來可能有「流浪警察」的問題。

改革是否符合社會和大多數人的期待?從去年九合一選舉結果已經略見端倪,執政黨內部檢討也有共識,認為是受到改革不當的影響,到如今仍然有中生代的桃園市長直接指出改革之亂所造成的人民怨懟,對此蔡總統是否還堅持改革是引以為傲的政績?

各項改革的立意是為國家更先進、社會更和諧、更符合人民生活需求而改,這也是時代演進中的必然,必須降低民意反彈和社會成本,不能我行我素,才能獲取朝野和人民的共識。凡此種種,蔡政府應該給個說法。